维甲酸在皮肤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下篇

3维甲酸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3.1银屑病

维甲酸类药物具有调节表皮增殖,调节T细胞反应,抑制趋化反应,活化单核白细胞作用。此外,还可提高正常皮肤和银屑病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对自然杀伤细胞具有免疫刺激作用。

全身用维甲酸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掌跖脓疱病以及难治性寻常型银屑病。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依曲替酸,其为依曲替酯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单独使用或联合治疗均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依曲替酸用于治疗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初始剂量为0.5mg/(kg.d);用于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剂量为1.0mg/(kg.d);用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则通常从较小剂量即0.25mg/(kg.d)开始,然后逐渐加量。数项研究"表明,8周治疗可使50%~60%的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获得50%改善,12周后PASI评分改善70%~75%。维持治疗6~12个月后,大部分患者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依曲替酸治疗的有效率为84%B1。依曲替酸单用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也有不错的疗效。但一-般认为,依曲替酸对银屑病性关节病无效。

第三代维甲酸类药物他扎罗汀外用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很好,其活性代谢产物他扎罗汀酸可选择性地与RAR-β和RAR-γ结合,由此发挥抗增生和抗炎作用。一项比较0.05%和0.1%他扎罗汀及0.05%肤轻松软膏治疗银屑病疗效的研究表明,外用0.1%他扎罗汀1周后即见临床症状改善,而0.05%他扎罗汀需外用4周才见疗效。但约12周后,两种浓度的他扎罗汀和肤轻松的疗效已无显著差异。在治疗最初4周内,肤轻松的疗效优于他扎罗汀,但他扎罗汀治疗的复发率低于肤轻松5。另-项比较他扎罗汀和卡泊三醇的研究表明,在治疗的前8周内,他扎罗汀的疗效高于卡泊三醇,但12周后两者疗效即无显著差异0。

对于寻常型银屑病,推荐使用联合治疗,常用的有,维甲酸类药物联合光化学疗法(PUVA)或紫外线(UVB)治疗、或配合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卡泊三醇。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并可减少由药物剂量提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3.2痤疮

维甲酸类药物具有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与增殖、调节黏附分子活化的作用,并能直接作用于角质栓,使其溶解及消失,且还可通过多种炎症因子介导反应直接作用于炎性皮损。异维甲酸用于痤疮的效果最佳,是治疗结节型囊肿型座疮的首选药物。Lehucher-Ceyrac等在长达9年的研究中对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发现异维甲酸对中、重度痤疮效果良好,停药后皮脂水平稳定,复发少。异维甲酸的口服剂量为0.5~1.0mg/(kg.d),分2~3次服用,3~4个月为一个疗程。临床上在症状改善后以低剂量维持治疗,可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维胺脂口服剂量为25~50mg/次,一日3次。依曲替酸也可用于治疗痤疮,剂量为0.5~1mg/(kg.d),但效果较异维甲酸差,且为避免复发,一般总剂量需达到~mg/kg。

外用维甲酸类药物如全反式维甲酸是治疗痤疮的最佳制剂,然而药物的局部刺激反应限制了其应用。新一代外用维甲酸类药物制剂在保持功效的同时,减低了刺激性。阿达帕林是一种新的茶甲酸衍生物,能选择性地与细胞核内的RAR-β和RAR-γ受体结合,亲和力较高,具有溶解粉刺、抗增殖和抗炎的作用,对炎性和非炎性痤疮损害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P,常配制成0.1%凝胶。部分学者认为,采用外用他扎罗汀并在用药30sec~5min后洗去方法治疗痤疮的效果最佳,耐受性最好10.11。

3.3角化性皮肤病

维甲酸具有调节细胞分化与增殖、维持上皮正常角化过程的作用,故可用于治疗角化性皮肤病,如毛发红糠疹、鱼鳞病、毛囊角化症、扁平苔藓和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等。

3.4肿瘤及癌前期病变

维甲酸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并诱导其向正常细胞分化,故可用于治疗多种肿瘤和癌前期病变,如日光性角化、黏膜白斑、皮肤T细胞淋巴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等疾病。

3.5光老化性疾病

外用维甲酸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更新,调节表皮细胞的分化,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抑制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调节细胞因子和(或)血管新生,调节黑素细胞功能和抗氧化作用等,进而减轻皮肤的光老化。

3.6色素性疾病

维甲酸类药物可缩短表皮通过时间,对UVB导致的酪氨酸酶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并可阻断黑素的合成15。因此,此类药物可单独或与其它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黄褐斑、黑子和炎症后色素沉着,常用制剂为含5%氢醌、0.05%维甲酸和1%醋酸氢化可的松的Kligman氏溶液。

3.7其它

维甲酸还可用于治疗妊娠纹、扁平疣、疣状表皮发育不良和汗管瘤等疾病。

4不良反应4.1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4.1.1致畸性

维甲酸类药物能引起严重的新生儿畸形,具体可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听力系统,发生率约达30%10。胚胎毒性表现为死产和流产比例增高。因此,在使用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前应排除妊娠,育龄期妇女用药应严格避孕。另外,异维甲酸在停药后仍需避孕3个月,维胺脂停药后需避孕半年,依曲替酯(酸)停药后需避孕2年。

4.1.2肝毒性

维甲酸类药物并不贮存于肝脏,而是在肝脏中代谢。因此,肝脏是--个潜在的中毒效应器官。某些易感体质的患者用药后会出现肝酶水平升高,但一般在停药后即会好转。所以,用药期间要注意随访肝功能。

4.1.3高脂血症

异维甲酸常引起甘油三酯水平中度升高(一般为2.25~4.5mmol/L),发生率高于口服依曲替酯[。在使用异维甲酸治疗的最初4周内,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随后这些指标趋于平稳,并在停止治疗8周后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治疗前、治疗开始2~3周和4~6周时需检查血脂水平。当甘油三脂水平4.5mmol/L时,需连续监测;8.0mmol/L时,需终止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否则将增加发生胰腺炎的危险性。肥胖、酗酒及家族性高脂血症为危险因素19.20。服药期间应低脂饮食,减少酒精摄人。

4.1.4皮肤黏膜毒性

维甲酸类药物破坏皮肤屏障,加速水分蒸发,故大部分用药患者会出现皮肤和黏膜干燥,并增加其它药物的透皮吸收率。此不良反应具剂量相关性,但呈可逆性。使用润滑剂可改善症状。维甲酸类药物治疗期间也可能引起光敏性,患者应避免过多的日晒,否则可导致皮肤脆性增加。治疗期间还应避免使用脱毛膏、磨削术;激光手术应尽量安排在停药6个月以后。

4.1.5眼损害

服用维甲酸类药物后,患者可能出现睑结膜炎、暗视野下降和干眼等不良反应。

4.1.6对骨骼及肌肉的影响

约16%的患者在使用异维甲酸后会出现关节痛和肌痛症状,但使用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消炎药能有效控制这些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异维甲酸可引起骨肥厚,在韧带周围形成新骨。

4.2局部外用的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轻微的皮肤红斑、脱屑、灼热感和刺痛感,与外用制剂的浓度、剂型、种类和基质等有关,通常出现于开始用药后的1个月内,以后逐渐耐受。在动物试验中,未发现外用维甲酸类药物有致畸性。但各国对在外用维甲酸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是否需要避孕仍存在分歧。有报道[21称,某妇女在怀孕最初的13周内曾使用阿达帕林,结果在第22周检查时发现胎儿出现眼部发育畸形。

4.3药物相互作用

维甲酸类药物与维生素A联用易引起维生素A过多综合征;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联用易引起假性脑瘤,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头晕和视觉障碍;与甲氨喋呤联用会增加肝毒性。

5小结

简而言之,维甲酸类药物的应用在皮肤病治疗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银屑病、痤疮、角化性皮肤病和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不过,由于此类药物具有致畸性并可引起肝损害和血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治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jh.com/jhszx/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