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后防疫,中医药支招!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医院庞国明王强大灾之后有大疫,这是根据历史上受灾防灾的实际经验得出来的结论,有一定的科学预测性。大疫指的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灾区群众出现类似的症状,例如发热、腹泻、呕吐等,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就会导致疫情蔓延的不良后果。中医药在几千年来与瘟疫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预防方面。依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扶正祛邪”思想,形成了中医独树一帜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中医也积累了许多治疗此类疾病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全过程、全方位作用,科学规范开展中医药防疫工作,结合既往防疫工作经历,防“大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远离邪毒,未病先防洪涝灾害发生后,污水、垃圾、粪便、禽兽尸体严重污染环境,室内外产生大量淤泥,大量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被淹死;水质、食品极易被污染,加之灾后环境潮湿,为蚊、蝇、鼠等病媒生物提供了滋生条件,也特別适合细菌和各种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容易造成湿浊化毒,酿成浊毒疫邪等,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因此,暴雨洪灾之后要保证饮用水卫生,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保证食品卫生,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保证环境卫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的清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对衣被等物品进行暴晒,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保持手部卫生,倡导“七步洗手法”。加强自身防护,戴口罩,配备防蚊帽、胶靴、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加强对病媒生物控制,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应用高效、安全的杀鼠剂灭鼠。舒畅情志,调和气血灾后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惊吓、恐惧、焦虑常导致气机失于条达,升降无序,百病由生。所以情志可以影响脏腑气血的运行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态。大量研究实验表明,长期情绪压抑,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医的情志护理能够调动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抗邪能力,因此灾后要做到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恐慌,保持自我心理平衡,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劳逸结合,维护正气中医自古就有“过劳伤气”和“五劳七伤”之说,但也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维护正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运动可以调节气机,使气机条畅,阳气得以生发,全身气血运行通畅,经络畅通,保持身体的健康。中医传统运动作为一种心身同调的锻炼方式,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是古代运动养生的主要形式。现代临床研究也证明,将运动养生保健方法应用于疾病的防治中具有可行性。八段锦联合放松功可发挥调整脏腑功能,畅通气机,疏通经络的效果,其放松心情的作用有利于灾区群众不良情绪改善,进而达到调节免疫的功能。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意识、调息、动作”三者密切配合,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补气益血、调畅气机、疏通经络等方面起到对疾病的防治作用。合理膳食,养护脾胃中医认为,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乃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好坏决定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及吸收的效用,注重保护机体脾胃之气也成为预防疾病原则之一。根据机体的寒热虚实、药食的性质,进行药食性味辨证,注意药食宜忌,注重饮食搭配、比例平衡。《黄帝内经》中提到若五谷、五畜、五菜、五果能协调搭配,对养生保健十分有益。《饮膳正要》主张少食多餐,不能饮食无度,饮食既不能过饥,也不能过饱,这是饮食有节,食物结构平衡的体现。灾后饮食具体要做到三宜三忌:宜清淡:适当食用如黄瓜、冬瓜、丝瓜、花菜、莲藕、莲子、芡实、薏苡仁、赤小豆等清淡利湿的食物。宜芳香:适当食用如香菜、茼蒿、荆芥、花椒、八角、胡椒等芳香化湿的食材。宜适度: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适当加餐,适当饮水。饮食三忌:忌暴饮暴食;忌肥甘厚味;忌辛辣酗酒。从而避免加重胃肠负担造成抵抗力下降。内外结合,多途预防洪涝灾害后,对于有些疾病要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和外治理论,坚持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治与外治结合。扶正祛秽化浊方:依据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思想,充分发挥中医防疫驱瘟的优势,以健脾固中、芳香化浊,避秽解毒为原则,可用中药:炒苍术10克、炒白术10克、云茯苓15克、广陈皮10克、姜半夏6克、藿香梗10克、佩兰叶10克、春砂仁3克、生薏仁20克、石菖蒲6克、大贯众15克、北柴胡10克、生甘草6克。颗粒剂开水冲服或中药饮片煎服,每日1剂,分早晩温服。连续服用7天,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染的发生。以上中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方:以芳香化浊药物打粉,装香囊佩戴,有辟秽化浊作用。方药如下:藿香梗10克、佩兰叶10克、公丁香6克、荷叶10克、艾叶10克、炒苍术10克、石菖蒲10克、草果仁6克、高良姜6克。亦可将上述外用方药物少量,制作熏香,焚香驱邪。艾灸或按摩:艾灸或按摩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扶正补虚,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时就医,既病防变如发现自己或他人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发热等症状,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疾病传播蔓延。其次是遵听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中医药防治洪涝有妙方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柏灿中医药对洪涝后可能发生的疾病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兹介绍四款小验方。苏姜茶紫苏10克,生姜10克,冰糖适量;净水煎煮,沸腾后文火续10分钟后倒出药液,放入冰糖溶化,温热服用。组方十分简单,但效用却很显著。方中紫苏与生姜均为辛温之品,能够发散风寒,防治受寒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同时,生姜与紫苏具有较好的解毒作用,尤其善于解除食物中毒。冰糖味甘性润,能调味以防紫苏、生姜过于辛辣,并能监制紫苏、生姜的温燥之性。全方具有发散风寒以祛除寒气、寒邪,防治风寒感冒、食物中毒的作用,对于洪涝灾害可能引起的疾病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三豆饮白扁豆30克,绿豆50克,赤小豆50克,冰糖适量;净水煎煮,沸腾后文火续煎至烂,放入冰糖搅拌,冷却后即可食用。方中白扁豆、赤小豆性质平和,味甘可口,其中白扁豆能补脾、解暑、化湿并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赤小豆善于通利,具有利水消肿、利湿解毒的作用;绿豆性质寒凉,味甘怡人,具有解暑化湿、解毒的作用。三豆合用,能健脾化湿、消暑解毒,对夏季洪涝后出现肠胃不适甚则轻度食物中毒的部分人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四叶汤藿香叶10克,佩兰叶10克,艾叶10克,荷叶10克;上药洗净后,净水煎煮,沸腾后文火续煎10分钟,冷却后饮用。方中藿香、佩兰性质平和,气味芳香,具有发散风寒、解暑化湿、健脾和胃的作用;艾叶气味芳香,性质温和,具有温里散寒、温经止痛的作用;荷叶性质平和,具有解暑化湿的作用。四药合用,全方具有芳香化湿、解表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夏季风寒感冒、暑湿泄泻、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者,对于夏季洪涝后出现这些症状者尤为适用。五皮饮冬瓜皮30克,西瓜皮15克,生姜皮10克,茯苓皮15克,陈皮10克。冬瓜皮、西瓜皮性味甘寒,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生姜皮性凉,能发散水气以行水消肿;茯苓皮性味甘淡平,能利水消肿;陈皮性味甘苦温,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作用。全方合用,性用平和,无明显寒热偏性,具有行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并通过利水作用以清除体内的代谢产物,用于水湿潴留引起的水肿、脚气肿痛等。对于因洪涝而引起的一些湿气病证如皮肤湿疹、阴囊湿疹以及下部瘙痒性疾病适合。除以上小验方外,一些中成药也非常有效。如藿香正气制剂,无论是液体剂型还是固体剂型,对于洪涝引起的肠胃不适、暑湿外感有很好的作用,有无症状均可用之。此外,连花清瘟颗粒、双黄连制剂、羚羊感冒片等对防治洪涝后的流感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有较好疗效,可以适当使用。对于体质虚弱者,可以应用一些适合的补虚药,如西洋参、石斛、枸杞、黄芪、红枣等,以及中成药生脉饮、归脾丸、玉屏风口服液、香砂养胃丸等。药食同源如何用于中医药防疫?用好这些食物防治灾后大疫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上海中医院徐熠,医院王春晖一些药食两用的中药可以方便地被人们使用,起到群体预防,控制灾后常见疾病的目的。下面就来介绍下哪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是可以防治洪涝灾害常见病证的。蜀椒《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蜀椒“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有很好的抗菌杀虫作用。对于因皮肤受积水浸泡及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发生的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情况,可将花椒水煎后泡手足,有很好的效果。荷叶、生姜最近正值夏季暑热和多雨季节,易“暑热夹湿”,宜使用清热解暑、芳香化湿之品。荷叶可清暑利湿,治暑湿泄泻、眩晕、水气浮肿等。《滇南本草》称之为可“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发晕,清上焦之虚火,可升可降,清痰、泄气止呕,头闷”。荷叶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生姜共同煎煮代茶饮或煮粥服用,可以达到芳香化湿祛暑、清热解暑利湿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咳嗽、暑湿感冒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且煎法也十分方便。马齿苋为常用中药,始载于《蜀本草》。它主要有止痢解毒、抗菌、利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收缩血管和子宫。马齿苋也是一种可以吃的野菜,全国各地均有生长。在暴雨积水中长时间浸泡,易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疱疹等多形性皮肤损害,轻症者可用马齿苋水煎后放凉外洗或湿敷,起到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的作用。在暴雨引起断电断水的情况下,若食入生冷腐馊、秽浊不洁的食物,引起急性胃肠炎或者细菌性痢疾,将马齿苋水煎后加红糖适量服用,可缓解症状。大蒜《随息居饮食谱》记载大蒜“生辛热,熟甘温。除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制腥臊鳞介诸毒”。当出现细菌性痢疾时,可将大蒜捣烂冲入马齿苋水煎液,有效治疗腹痛腹泻诸症。薄荷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滇南本草》称它可以“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等症,其效如神”。夏季汛期的风热感冒易夹杂暑邪,可将薄荷煮粥,温热啜服。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亦是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食用这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方法简便,更容易被接受,也可避免灾后短期食物药品供应不足,又可防治灾后常见病、传染病的传播,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jh.com/zyzszx/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