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听到父母对我们说的这句话“都是为你好”,然而,事实上真的是为我们好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发生的鲜活例子吧: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么?昨天,12月24日,北大吴谢宇杀母案一审开庭,福建省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
本案悲惨的地方就在于谢母做了“都是为你好”的所有努力,把儿子培养成名校--北京大学的大学生,然而,也许她做梦都不会想到,亲生儿子会残忍的杀害自己吧?
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在连续失眠34天后,一个人离家出走,远赴深圳。她站在桥头上崩溃大哭,一度想跳下去,听到宋倩那句令人窒息的“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以后你就懂了!”一直听话的学霸英子终于无法控制的对妈妈吼了起来:“我不是想要去上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对不起,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真的让人窒息!没有什么比“我是为了你好”更可怕的理由了!或许,连宋倩自己都不知道,这些话堪比毒药,它会慢慢渗透到英子的每一寸肌肤,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说是为了你,但是其实就是自私,控制欲强,只能允许别人按着自己的想法走,一旦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就抓狂。
(图片来自网络)
而在我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说“我每天这么忙,这么累,都是为了你呀”,一些因婚姻关系出问题而没有选择离婚反而凑合过着的父母们常常会对孩子说“我不离婚,还不都是为了你呀”,更有一些整天不着家的父亲对孩子说“我每天在外面打拼,还不是为了你!”
言之凿凿,听起来似乎这些话本身都没毛病,可是,当父母们这样说的时候,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么?她们是否需要你为了他/她们好而这样或那样?事实上,“都是为你好”型父母很可能是构成孩子情感忽视的最大群体,即便是最充满爱心与包容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有情感忽视。
这些年我在高校给大学生网络依赖群体做团体咨询,发现一个共性: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很多时候他/她们觉得自己在活着别人的人生--父母、老师期待自己活的样子,他们找不到自己,所以内心空虚,每天浑浑噩噩,白天不上课,晚上不睡觉,除了刷手机,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常常觉得不如死了算了。
在一个短程的团体里,有个成员在团体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在团体里说“我终于明白我为什么刷手机了,我之所以刷手机不是为了做什么,而是为了不做什么。”也就是说,“为了不去上课,不睡觉,不听老师和家长的,我就用刷手机来对抗和逃避。”当明白这一点时,学生总算找到自己了。
针对网络依赖这个群体,我的团体工作理念是给予学生自由和自主,所有的事情我们一起商讨决定,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力,鼓励表达,工作人员说“哇~~你给他们很大自由啊~~”是的,当我给他们更多自由时,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被允许,被听到,他们自由了,不再恐惧了,也不会害怕了,感受到安全了,从自我隔离的孤岛走了出来,他们的自我伸展出来了,他们的情绪开始流动了,开始和他人交流了,团体因此常常会有哭诉,委屈,流泪,这样的表达使得他们长期被忽视的情感得以滋养,情绪得以宣泄,整个人开始活了起来。
“都是为你好”型父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