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经汤治疗不孕症与指尖皲裂
刘渡舟丨温经汤的方义
用温经汤治疗不孕症用温经汤治疗三年无月经
温经汤治疗“出血性紫癜”案温经汤加减治疗掌跖角化性湿疹大塚敬节丨温经汤治疗手皮肤病3例
温经汤为温剂当无疑问,中医学院方剂学及金匮要略教材,均宗此说。但亦有不同见解,如刘渡舟教授提出本方为“和剂”。认为本方从药物组成分析,温药不如附子汤之辛烈,而胶、麦、归、芍以润燥止血为主。故温经汤不应当“热”字讲,而应当“和”字讲。使用本方应当重用麦冬,减用吴萸。但从《金匮》原文及后世诸家的分析看,温经汤仍属温热剂当无疑义。
温经汤又为治崩漏、月经不调等病的主方,虽有瘀血,原由冲任虚寒所致。寒者热之,故温经汤当为温热剂。再从后世以温经命名的方剂看,药物组成也以温热药为主,更证明了温经汤确是温热药性之方剂。如《千金翼方》有温经丸方剂由干姜、吴萸、附子、大黄、芍药、黄芩、地黄、当归、桂心、白术、人参、石韦、蜀椒、桃仁、薏仁组成。《简易方》小温经汤由附子、当归组成。《和剂局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同)由川芎、当归、芍药、莪术、人参、牛膝、桂心、丹皮、甘草组成。这三个以“温经”命名的方剂,其中温热药都占了主要成份。沈金鳌对本方的评价为:“但此温剂,内冷者宜。”也简要说明了本方的方意。
再者关于本方祛瘀的问题,有的注家认为本方仅用丹皮、川芎等药,祛瘀之力不强,似与证不竟相符。而本方之所以能有行瘀作用,是由于本方“温补冲任,血足而后瘀行。”《医宗金鉴》曰:“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滞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经,以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气养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自消之法也。”这就为温经的方意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温经汤是调经的重要方剂,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因此,历代医家对本方均有较高的评价。《千金翼方》谓本方“治崩中下血、出血一斛,服之即断,或月水来过多,或至期不来,服之亦佳。”陈修园《女科要旨》对本方更是称誉不已:“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中国医学大辞典》谓:“本方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子宫虚寒者能孕,后世调经种子诸方,皆莫能脱此范围也。”这些都为我们临床运用温经汤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本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吴茱萸、当归皆为三两,其余十味药皆为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壹))。吴茱萸、当归重用为君,这在配伍上是大有深意的。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有较好的温中止痛之功,对脘腹痛、疝痛、脚气及厥阴头痛等证,均有效果。王好古《汤液本草》:“吴萸主冲脉为病。”而当归则是妇科补血调经的主药,以吴萸配当归重用为“君”药,正是取其能温煦冲任的功能,而冲任功能的正常,又是调理月经的重要环节,温经汤能广泛治疗多种月经不调疾患的道理也即在此。
REF:王金城.温经汤的临床运用[J].云南中医杂志,(02):50-53+56.
所谓“五十所”是指50岁左右,“病下利”是指阴道下血;“带下”是指带脉以下疾病。本方主要是为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或兼见阴虚内热而漏血不止而设,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或月经不调等证。《金匮要略》虽有下瘀之法,但体虚有寒者,又非下法之所宜,故另立温经一法。本方意在血得温则行,血行则自无瘀血停留。虽名为“温经”,却非一味地单用温热之药,而是温、清、消、补面面俱到,应用平妥确有卓效,自古沿用至今而不衰,有妇科调经祖方之誉。由于其临床适应范围颇为广泛,故有人认为本方可统治带下三十六病(泛指妇科诸疾),此种说法虽非全面,但亦足以看出本方在妇科临床中的重要性。
后世医家在本方的启示下,创拟出诸多有效方。例如宋代陈自明的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就是在本方基础上去吴茱萸、生姜、阿胶、半夏、麦冬,加莪术、牛膝,俗称小温经汤。两者虽同名,而又同为温经、化瘀、益气调经所设,但在功用上却各有所侧重,应鉴别使用。两方相比,小温经汤温补之力逊于大温经汤,而活血祛瘀之力则胜于大温经汤,故小温经汤适于瘀滞较甚,实寒明显之月经不调等证,而大温经汤则具有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润燥降逆,补中益气之功效,故适用于虚寒挟瘀或兼阴虚内热之月经不调、不孕等证。
REF:顾小痴,李伟.《金匮》温经汤小议[J].天津中医,(02):29-30.
编辑丨小僧
图片丨王德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