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手足癣。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畴。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当皮肤真菌侵入掌蹠部的角蛋白组织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先形成菜籽大的小丘疹和水疱,然后等距离从中心向外围扩展,呈圆形,中央有愈合倾向和少量脱屑,几个环可合并成多环形,炎症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但常由于摩擦和搔抓,这一发展过程不如体癣那么典型。如病发于指趾间,可引起浸渍和糜烂;慢性病例可引起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入冬则发生皲裂。临床上可根据皮损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糜烂型、角化过度型等。一般足癣发生于双侧,而手癣常局限于单侧。
据调查表明,我国手足癣致病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73.59%),其次是絮状表皮癣菌(13%)和石膏样毛癣菌(11.84%),以及少数其他皮肤癣菌。它们分泌角质溶解酶,侵入皮肤后分解角蛋白组织而汲取营养(主要是碳和氮),同时在合适的温度(25℃左右)、湿度、酸度(pH5~7)下繁殖。这也就是手足癣好发于夏季(温、湿度合适),手掌及足底部(角蛋白丰富),以及炎症不明显(病变主要位于表皮角质层)的原因。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患处皮损的真菌检验。直接镜检阳性表示有皮肤真菌感染,阴性一次则不能完全排除。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或搽剂、咪康唑类霜剂或复方雷锁辛制剂等,既有抑杀皮肤真菌作用,又有角质剥脱作用。
祖国医学对手足癣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外科证治全书》和《外科正宗》均有详细的描述,并形象地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湿气”、“田螺疮”或“臭田螺”,并很早就开始应用醋、硫黄、土槿皮等来治疗本病,沿用至今。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个药方:
1.香酱洗方——功能杀虫,收敛。主治手足癣伴感染。
苦参15克、蒲公英15克、明矾10克、丁香6克、百部12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败酱草15克、地肤子10克、川椒10克、防风10克,每日1剂,煎洗3~4次,每次10~15分钟。
(处方来源:医院张岩。)
2.紫地榆方——功能凉血,收敛,杀虫,解毒。主治手足癣。
取克干紫地榆切碎,置于蒸馏水毫升中浸泡30分钟,再煎沸1小时,过滤出煎液,再加蒸馏水毫升入煎过之药渣中,重煎30分钟后过滤,将两滤液混合加热,浓缩至毫升,做为原液(%)。使用时稀释成20%的紫地榆液。一般外涂患处,早晚各1次,15天为1疗程。
可在上方中加入按同样方法制成的心不干、飞龙掌原液各10毫升,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处方来源:云南省昆医院许冰。)
3.百蛇灭癣方——功能杀虫止痒。主治手足癣。
(1)蛇床子45克、苦参45克、白癣皮45克、生百部20克、当归20克、雄黄面12克(后下)、硫黄面12克(后下)。适用于治疗鳞屑、角化型手癣。
(2)蛇床子60克、苦参60克、白癣皮60克、生百部20克、黄柏20克、雄黄面12克(后下)、硫黄面12克(后下)。适用于治疗糜烂型手足癣。以上每日1剂,水煎待温后浸泡,每次20~30分钟,1日2次。
若局部病症轻微,可将(1)方前3味药减至30克。若病症较重,加服养血凉血、清热杀虫药生地2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苦参15克、黄芩15克、蝉衣10克、乌梢蛇10克、白癣皮12克、连翘12克,水煎,早晚各服1次。
(处方来源:航天部医院唐玉勤。)
4.杀癣方——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收敛,镇痛止痒。主治手足癣。
土槿皮30克、蛇床子30克、透骨草30克、徐长卿30克、黄芩30克、土茯苓25克、苦参25克、枯矾20克,水煎煮取滤液趁温热浸泡患足,每日1剂用2次,每次20~30分钟,浸泡后拭干用无菌纱布包敷,6剂为1疗程。
(处方来源:解放军91医院隋宝俭)
5.苏木浸洗方——功能解毒消肿,止痛收敛。主治浸渍糜烂型足癣。
苏木30克、蒲公英30克、钩藤30克、防风15克、防己15克、川椒15克、黄芩15克、白矾15克,将上药置于盆中,加水约毫升,煮沸后待温,浸洗患足。每日1剂,早、晚各浸洗1次,每次30~60分钟,3日为1疗程。
(处方来源:医院朱钵。)
编者按语: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以上药方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及时就医,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以上内容均摘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感谢浏览!喜欢请点赞和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的皮肤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