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
什么是脚气?得了脚气怎么办?
脚气≠脚气病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件事,脚气和脚气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脚气病的学名是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是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之一。而脚气的学名是足癣,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皮肤病。
“脚气”发病率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尽管不是什么大病,但痒起来让人很难受,更讨厌的是容易复发、很难根治,影响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
为什么会得“脚气”?
人的双脚每天会产生大约ml的汗水,不穿袜子更容易让汗水保留在鞋子中。
如果没有穿袜子,又穿了不透气的鞋子,那么汗水就会浸在鞋子里,形成细菌和真菌的温床。
一般而言,鞋子的内衬设计都不透气,会加速脚掌出汗,造成鞋子内湿度和细菌数量飙升,从而易出现脚气或足部疾病的情况。
“脚气”都有哪些表现?
1、水疱型
好发于趾间、足底及足侧(除了脚背,其余全占了),典型特征是深在性水疱,疱液清,疱壁厚,不易破。水疱可散在,也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数天后,水疱领圈状脱屑。瘙痒明显。
2、鳞屑角化型
掌跖和足跟、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易发生皲裂,一般无瘙痒。
3、间擦糜烂型
好发于趾间,尤其以第3~4和第4~5趾间多见,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糜烂渗液,揭开腐皮见鲜红色的糜烂面,继发感染后有恶臭味。
“脚气”的明确诊断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所致,“真菌镜检”是明确诊断的必要手段,此乃非常人肉眼可见。所以不要在还没确诊前就胡乱用药,甚至使用各种偏方,医院做检查。
真菌镜测
菌丝和孢子
得了“脚气”怎么办?
得了“脚气”怎么办?医院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得了“脚气”后早期往往不会重视,或用各种偏方——如用醋泡脚,用大蒜泡脚等自行治疗,这样导致的后果轻则“脚气”反复发作;重则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患上“脚气”,医院的皮肤科进行治疗。
1、外用药治疗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包括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2-4周。
其他抗真菌药物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角质剥脱剂包括水杨酸等,可联合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
优点: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
缺点:因疗程长、药物涂布不均或病灶未能全覆盖致使疗效不佳及复发率高。
2、系统治疗
伊曲康唑一般建议成人mg/d(或特比萘芬mg/d),水泡型和间擦糜烂型1-2周,鳞屑角化型2-3周。
适用于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优点: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等。
3、联合治疗
对于单独外用治疗疗效不佳的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口服加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外用药物联合一种口服药物。
4、并发症的处理
伴有癣菌疹时,在积极治疗手足癣的同时进行抗过敏治疗。伴发细菌感染时,如足癣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待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对于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应采用系统抗菌药物治疗,足癣部位积极抗真菌治疗,以避免单独复发。
ps:文章配图及数据来源于网络,侵删。
首航水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