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
徐纪,常越,邢新,薛春雨,杨超
在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有鲜红斑痣、婴幼儿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管痣、血管角皮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如CO2激光治疗、液氮冷冻、放射性核素贴敷、局部药物注射等,然而治疗后易继发瘢痕形成、色素异常、组织萎缩等并发症。
每次治疗前后均使用同一数码相机在同一照相室的固定位置及角度,拍摄患者治疗区域的照片并存档。采用nm可调脉冲染料激光,配有动力冷却系统,光斑直径7mm和10mm,能量密度5.0~10.0J/cm2,脉宽0.5~40.0ms。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的类型、面积、部位、颜色,血管的粗细以及激光照射瞬间的皮肤反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参数。鲜红斑痣患者以治疗区刚出现反应性紫癜的能量为最低治疗参数,并适当增加能量。头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管痣患者治疗参数设定为脉宽1.5ms、能量密度7.5~10.0J/cm2,光斑重叠不超过20%;但由于血管痣患者的皮损局限且较厚,因此,在同一部位可完全重叠照射2、3次。对于较为表浅且无明显增厚的鲜红斑痣患者,设定脉宽1.5ms、能量密度10.0J/cm2;若经过治疗后,表浅的病变血管已明显减少,较深的病变血管仍有残留,遂将治疗参数调整为脉宽3.0ms、能量密度12.0J/cm2。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参数设定为脉宽3.0ms、能量密度7.5~10.0J/cm2,局部光斑重叠照射2、3次,再辅以复方倍他米松激素局部注射,3个月一次。成人一般行皮肤表面麻醉(利多卡因软膏涂布1.0~1.5h)或无须麻醉;对儿童患者在静脉麻醉及心电监护下完成治疗。激光照射后以血管消失(毛细血管扩张)或出现暗紫色紫癜反应(鲜红斑痣、婴幼儿血管瘤、血管痣、血管角皮瘤等)为适宜的治疗能量。首次治疗2周后复诊确定再次治疗的时间,两次治疗间隔1~2个月,治疗次数视皮损的情况而定。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血管痣等皮损其病变较为表浅,一般治疗1、2次;血管角皮瘤其病变较深,一般治疗4~6次。
治疗后护理
治疗后皮损处出现反应性紫癜,周边皮肤出现轻度红肿,可用冰袋冷敷或冷风机降温15~30min;涂抹金霉素软膏3~5d(1、2次/d),如出现水疱或渗出,则延长涂抹时间(7~10d);30d内避免紫外线照射,减少刺激性饮食;保持清洁、干燥。
疗效判定
判定标准:皮损消退≥90%为治愈;皮损消退60%~90%为显效;皮损消退30%~59%为有效;皮损消退<30%为无效。将有效率定为痊愈加显效占该疾病治疗例数的百分数。
总之,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血管异常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高度选择性、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还存在设备昂贵、治疗费用高等不足,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仍值得推广应用。此外,在增生性瘢痕、除皱等其他方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本刊联系-
投稿网址: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白癜风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