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在全世界广为流行,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普遍,在我国以南方地区更多见,据说18世纪北欧侵略者登陆香港后,许多士兵的脚开始发痒,脚趾之间糜烂、渗液、脱屑,并很快在士兵之间流行开来。因为它在香港流行,故称香港脚。而这种病在天气寒冷的北欧很少见。
病因及传染性
容易引起局部感染的真菌,包括红色毛癣菌(占50-90%)、须癣毛癣菌等。它们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是22-36℃,湿度95-%,所以在暖湿环境中长得更好,尤其是夏天,出汗多、又湿热,所以常有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
既然是外来病原体感染,免不了要谈到传染性!是的,这个病是会传染的,通过接触传染,用手搔抓病变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手足癣长什么样
按照临床特点,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和浸渍糜烂型三种,常以一种为主或多种同时存在,也可以互相转换。
1、水疱鳞屑型
这是最常见的。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侧、足底。最初常能看到针尖或米粒大小的水疱,数量不等,散在或群集都可,水疱还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大一点的疱,水疱似乎长的得很深,壁厚而发亮,不容易破。
如果手贱去撕开水疱壁,就会流出清亮的疱液,暴露鲜红色糜烂面。过了几天后,水疱干涸了,就会脱皮,这种脱皮很有特点,疱壁那块皮肤是从中间开始破,而边缘处皮肤脱而不掉,还挂在正常皮肤上,成为领圈状脱屑。
皮损可不断向周围蔓延,在病情稳定时以脱屑为主。瘙痒明显。
2、角化过度型
好发于手掌、足底和足跟。见于干燥的皮肤。皮肤角质明显增厚,脱离的皮屑表面粗糙,纹理深。在冬天容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一般无瘙痒,但是可伴疼痛。
3、浸渍糜烂型(也叫间擦型)
这种就严重点了,好发于指(趾)缝,足癣尤其多见于3-4和4-5趾间。常见于手足多汗、浸水(尤其夏季雨湿后)、长期穿胶鞋者。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游泳的人可能有体会皮肤被水泡到松软发白的感觉),表面松软易脱落,露出潮红糜烂面和渗液,常伴有裂隙,瘙痒明显。
这种类型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脓疱、溃疡,会产生浓浓的臭味,这也是患者最尴尬的一点。还会继发急性淋巴管炎、蜂窝织炎或丹毒,炎症反应明显时还可引发局部湿疹样改变和全身癣菌疹。
如何预防
对于尴尬的脚气,预防最重要,请十万分的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足部干燥、清洁,每天清洗数次。
2.穿透气鞋袜,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
3.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浴盆、脚盆,勤换袜子。
4.应尽量避免搔抓,触碰伤口后要洗手,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5.注意饮食、情绪、运动对出汗的影响。
6.避免酸碱物质对手足皮肤的损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