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脸上的皮肤炎症问题严重的时候,顾客会就医选择一些药物来辅助治疗。
当然也有自行买药的顾客。
皮肤用药不当,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据报道,皮肤病顾客自行使用外用药,不合理用药达60%以上。
所以,正确使用药物对充分发挥药物疗效、解除顾客痛苦、减少不良反应都是很重要的。
归纳以下几点,作为平日皮肤炎症顾客的外用药使用原则指南:
1、根据皮肤炎症的性质特点选择外用药物。
化脓性皮肤病用抗生素;真菌性皮肤病用抗真菌药物;过敏性疾病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慎选,能用修护乳解决的就别轻易用糖皮质激素);瘙痒明显者用止痒药。
2、根据皮损的性质和病期选择合适的外用剂型药物。
①对于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是红斑、丘疹而无渗液,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有糜烂、渗出较多时,用药液湿敷;有糜烂、渗出不多时用糊剂。
亚急性炎症性皮损渗出不多的,用糊剂或油剂;如果没有糜烂,用乳剂或糊剂。
慢性炎症性皮损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另外,皮肤病可分为不同的病期,如进行期、稳定期、退行期。比如同为湿疹皮损也分有不同表现,如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那么用药的差别也是很大的。
②急性期以红斑、丘疹或水疱为主但无渗液时,用混悬剂或粉剂;有大量渗液时,用溶液冷湿敷。
亚急性期若皮损糜烂伴有少量渗液的,仍用溶液冷湿敷加外用油剂或糊剂;若皮损呈丘疹或小片增厚的,可选择软膏剂、乳膏剂及混悬剂。
慢性期皮损表现为皮肤浸润增厚、角化、干燥的,可选用软膏剂、乳膏剂;苔藓样变为主的,可选用硬膏剂、涂膜剂、剂等。
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型后,若要保证疗效就必须注意用正确的使用方法来操作。否则,轻则达不到治疗目的,重则延误病情。
3、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用药范围来综合考虑用药。
小孩子、妹纸们的皮肤较为细嫩、耐受力差,用药浓度不能太高;老年人皮肤又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用药浓度应比成年人略低。
妊娠期及哺乳期用药要考虑到药物经皮吸收后产生的影响;大面积使用外用药,尤其是皮肤表皮有破损时,要注意有吸收中毒的可能性,用药范围宜小不宜大。
4、根据用药部位的皮肤状态选择外用药。
皮肤损伤能导致角质层丧失屏障作用,使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增强。
一般的皮肤溃疡能让药物的渗透性超过正常皮肤的3~5倍,容易引起疼痛、过敏,以及过度吸收中毒等不良反应。
通常面部、颈部、臂屈侧皮肤等部位,药物敏感性较强,应该避免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5、选择适宜的药物浓度及不同浓度的药物剂型。
外用药物常因其浓度不同,治疗作用的差异也较大;使用不当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比如,3%水杨酸具有消毒和杀菌作用,而10%水杨酸有软化和溶解角质作用,20%以上的水杨酸则是一种腐蚀剂。
又如苯酚1.5%~3%水溶液或软膏,有止痒、镇痛作用;5%~10%酊剂可用于治疗手足癣、汗疱疹,20%以上的水溶液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软下疳,95%液化苯酚有脱色作用,用于雀斑、黄褐斑等。
所以,尤其是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先用低浓度、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和顾客耐受程度逐渐增加浓度。
6、根据药物不同性质及炎症的特点选择外用药。
由于皮肤炎症时,大多数情况都伴有瘙痒的症状,此时就要注意选择使用止痒药物。
当然,是不能用含激素类药来代替止痒药使用的。
举例说明用这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对于喹诺酮类药物如盐酸洛美沙星乳膏,因它具有光毒性,涂药部位要避免光照。
癬菌病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先控制细菌感染,然后再控制真菌感染,一般先用含有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药的混合制剂,等皮损消退后,单用抗真菌药。
糖皮质激素类软膏一般只需每天1次涂在皮损处就好,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萎缩、多毛症、继发感染、瘙痒刺激等不良反应。
看到这,我想起很多激皮客户在治疗初期常反映的几个问题,比如发现自己脸上汗毛增长了、出现一些萎缩纹的,更常见的是戒断期全程痒痒受不了的。
就是因为曾经使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膏或用激素化妆品而导致的副作用。
所以用药要谨慎,用在脸上的药更要小心,千万不要因为心急用错、乱用或者剂量用错。
皮肤修复急不得,耐心才能给皮肤科学、安全的修复时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