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缝补补“破故纸”
去年夏天,邻居家女儿的手上长了许多“瘊子”,已经三年了。那段时间有蔓延的趋势,于是托我用中药给调治。我配好了药方,女孩的妈妈自行去药房抓药。其中有一味骨碎补需要单独用70%乙醇浸泡7天后制成酊剂外涂,我特地叮嘱了她。
几天后,邻居家的女儿正在涂药水时被我看到了。
我瞄了一眼女孩手中玻璃瓶里的药液:黑漆漆的如同山西老陈醋,空气中还散发出一股浓郁的香气……这是骨碎补酊剂吗?我诧异地拿起瓶子摇了摇,里面是一粒粒黑芝麻大小的药材,又打开瓶盖嗅了嗅,恍然大悟——原来瓶子里泡的是补骨脂!
等女孩的妈妈下班回来,我详细了解了其中缘由:抓药当天,药房顾客盈门,药工师傅可能误将补骨脂看成骨碎补了。“补骨脂酊剂也能治好‘瘊子’”,我一句话打消了邻居的疑虑。
后来小女孩手上的“瘊子”逐渐消了,剩余的补骨脂酊剂他们留着也没用,就送给了我。
某天晚上洗完脚后,我的脚气又犯了:脚丫表皮多处溃烂并有渗出液。以前用××宁还有效,现在涂这药基本上和涂牙膏没什么区别。
正在考虑如何用药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瓶补骨脂酊剂,或可一试。于是给患处消毒、蘸药水。这药水干得快,当晚就结痂了。第二天继续涂,连用三晚,脚气竟然被消灭了!
三个月后脚丫又有点痒,继续用补骨脂酊剂涂抹,仍然有效,至今没再复发。
我搜寻了许多中药方书,尚未看到用单味补骨脂酊剂治疗脚气的记载。
补骨脂,又名婆固脂、破故纸(李时珍曰:“补骨脂言其功也,胡人呼为婆固脂,而俗讹为破故纸也。”),为一年生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本草图经》云:“补骨脂,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坡间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现分布于安徽、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补骨脂形似肾,色黑。与核桃仁是一组天然药对,且与核桃仁一样富含油脂。补骨脂具水性,核桃仁具木气。二者相须为用,有木火相生之妙,温补肾阳而不燥烈。《本草纲目》里还转述了一段这哥俩联手治病的故事……
话说大唐元和年间,七十五岁高龄的相国郑愚被皇上任命为南海节度使。郑相国携家眷离开京城长安,一路驱车向南。南海郡地处岭南,气候潮湿。郑相国年高体弱,加上一路舟车劳顿,上任不久即身染重疾,渐觉阳气衰绝,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
元和七年,一位来自诃陵国(今印尼爪哇或苏门答腊)的船主李摩诃获知郑的病况后,前来探望,并向郑献上由补骨脂和核桃仁组成的方剂。起初,郑对此方持怀疑态度,拗不过李摩诃百般规劝才服下此药。谁知七八日后,病情开始减轻,于是坚持到底,最后竟获痊愈。
此后郑愚常服此品,八十二岁时辞官归京,将此药广为介绍,并写诗称赞:
“七年持节向南隅,人言方知药力殊。奇得春光采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须。”青娥者,古代指少女美貌,也指耳前鬓发。后来医家在这两味药之外,又加入杜仲和大蒜,制成丸剂,取名“青娥丸”,意指该药有“乌须发”之功。
〖药性解析及验方〗
补骨脂质油润,味辛,性温。归脾、肾经(盐炙)。功能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暖脾止泻。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补肾时用淡盐水送服。外用:研末,酒浸涂搽。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常与核桃仁、黑芝麻配伍。恶甘草,忌羊肉、芸薹。
补骨脂还含有花椒毒素、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等成分,临床常利用其光化学毒性来治疗白癜风、银屑病、斑秃等。
*治疗银屑病:%补骨脂注射液,每天肌内深部注射1次,每次4ml,10天为1疗程。
*治疗遗尿:取补骨脂、益智仁等量为末,小儿每日20g,成人加倍。早晨用米汤调和,1次顿服,6天为1疗程。疗效奇佳,且不复发。
*治疗寻常疣:补骨脂30g,压碎,加入70%乙醇ml中浸泡1周,过滤备用。用时用消毒棉签蘸取少许补骨脂酊滴于疣表面,每日数次,疗效可靠。
*治疗阴道滴虫病:取远志、补骨脂、大黄(0.5:1:1)共研细末,加入半合成油脂肪酸制成栓剂,填塞阴道内,每次1枚,每天1次,15天为1疗程。疗效满意。
*治疗白细胞减少症:以补骨脂研末或炼蜜为丸(6g/丸)。用法:补骨脂粉末3g,或补骨脂蜜丸1-3丸,每日3次,盐水送服。(以上方剂选自《现代中药学大词典》)
*治疗白癜风、斑秃:补骨脂60g,菟丝子60g,栀子60g。共研细粉,用70%乙醇适量浸提,取浸出液0ml,外搽患处,每日2-3次。搽药后,患处在日光下照射20min,疗效更佳。(《中药大辞典》)
〖结语〗
《临证本草》:补骨脂又叫“破故纸”,另一种中药叫“云故纸”,又名“千张纸”、“木蝴蝶”,系紫葳科乔木的果实夹膜片,内服治疗肝胃不和引起的气痛,外贴治疗溃疡疮口不敛,用时切勿混淆。
实验发现,用石油醚提取后的补骨脂残渣和补骨脂酚具有抗菌作用,可明显抑制各种毒菌的生长,这或许就是补骨脂酊剂为什么可以用来治疗脚气的原因吧!
注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编辑:小令审核:小也·完·
好文推荐:
它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治喉证,痔疮,脚气好物推荐:
懂得过日子的人,都会在夏日煮一碗猴菇汤,不仅养胃,吃着比肉还鲜!▲《本草纲目》记载:”猴头菇性平味甘,利五脏,易胃肠,助消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体验。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