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建伟
医院输血科
#案例分享#01●
患者病史
患者男,66岁,年因车祸致“胸腰段骨折”医院手术治疗,术后曾输血治疗,治疗后遗留截瘫,多年来长期卧床或久坐,于10年前出现右坐骨结节部溃烂、渗液,自行用草药外敷对症治疗处理后好转,近一次自行消毒,外用草药无好转,且逐渐加重,于1月前患者出现发热、右下肢肿胀,医院对症处理无好转,并出现右下肢肿胀,坏死,为系统治疗,年11月11日来我院就诊。住院期间因贫血、血小板减少陆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14.5U、血小板50U。12月13日患者血红蛋白又降至51g/l,为改善贫血,临床医生再次申请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3U。
02●
输血相容性检测
患者血型O型,正反定型一致,Rh(D)阳性,不规则抗体(抗人球蛋白法)阴性。与ABO同型献血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交叉配血结果为盐水法主侧与次侧均无凝集、无溶血;凝聚胺法主侧(+),次侧(-)。
03●
结果复查
患者与献血者血型均为O型Rh(D)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盐水法(-),盐水法自身对照(-),凝聚胺法(室温)Ⅰ、Ⅱ、Ⅲ均(+),抗人球法(IgG+C3d)(-)。
04●
原因分析
抗人球蛋白法需经过37℃孵育,因而会漏检冷凝集素,而凝聚胺法为室温下检测,冷反应性抗体易检出。4℃盐水法(-)表明不存在对应的lgM型抗体,因此推断患者可能存在单纯的IgG型冷凝集素。
05●
追加试验1.用凝聚胺法检测患者不规则抗体,待加入悬浮液后立即在37℃水浴箱内轻轻震摇30秒,观察结果:凝集散开,镜下无凝集。
2.用同上方法与献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无凝集。
3.用2-巯基乙醇处理(破坏IgM抗体)的患者血浆,再用凝聚胺法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室温(+),37℃无凝集。
4.结论:存在IgG型冷凝集素,37℃无反应性。
06●
措施与结果
告知临床医生该患者存在IgG型冷凝集素,但37℃无反应性,建议血液加温输注。因本院未配置专门的血液加温器,血液室温放置30分钟复温后进行缓慢输注,同时做好患者保暖措施,密切监测输注过程。患者输血时及输血后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后次日测血常规,血红蛋白值由输血前51g/l上升到66g/l,贫血症状改善,输注有效。
07●
心得体会冷凝集素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是临床较常见的现象,一般都为IgM型,很少遇到单纯的IgG型。虽然IgG型冷凝集素在临床上较之IgM冷凝集素显得次要些,但由于其在盐水及抗人球蛋白法中不能显示凝集,却能在聚凝胺配血中显示凝集,在配血中更易引起干扰和误导。广大输血同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而输血科采用多种交叉配血方法联合使用,在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