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交流,请加易身堂堂主
三伏天的闷热,已经令人烦躁不已了,而此时有一类人更加痛苦,那就是湿疹患者们。夏季是湿疹的高发时期,很多老湿疹的患者这个时候就开始复发了。
其实湿疹不仅很多患者头疼,也是很多中医烦恼的事情,古代在医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说的是咳喘和皮肤病这两类病都是很难治的,古代医生对自己名声很讲究的,生怕治不好而丢了自己名声,所以说留下这么一句话。
湿疹的原因:
湿疹的病因很复杂,由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本病。内在因素的种类很多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性障碍、慢性酒精中毒、肠寄生虫,精神紧张、情绪变化、失眠、疲劳;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湿疹或加重病情。外在因素主要指生活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物质等刺激因素。如药物、油漆、染料、肥皂、化妆品等化学物质刺激;日光、紫外线、寒冷。潮湿、炎热、干燥、摩擦、纤细异物(动物皮毛、玻璃丝、麦芒)等,均可诱发湿疹。中医则认为湿疹与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外邪侵淫有关。
湿疹的中医辩证
湿疹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湿疹的表现常循一定的规律,开始为皮肤弥漫性潮红以后发展为渗液和结痂,炎症反应明显,常数种皮损并存。病变多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界限,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而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为多见,对称发病,严重的泛发全身。局部瘙痒或有灼热感,病程反复,时好时犯,愈后一般不留瘢痕慢性湿疹的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皮肤浸润增厚呈皮革样(苔藓化)改变,颜色褐红或褐色表面常有糠皮样鳞屑,伴有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部分皮损上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黄水渗出。发生在手足或关节部位的湿疹,常呈皲裂或疣状。病情时轻时重,而在精神紧张或睡觉前症状明显,瘙痒剧烈。
湿疹的中医治疗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急性湿疹发病急,病程短,皮损潮红灼热,肿胀,渗出显著。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防风通圣丸治疗,另外必须添加维生素A,药用即可。少喝水多吃水果。
慢性湿疹,若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渗液,脱屑瘙痒,抓有血痂,角化皲裂。
外治法:可取川椒、白矾各15g.研细面,以蛋黄煎油调涂患处,每天1剂至愈为止。
饮食方法:急性湿疹可取绿豆30g、海带30g、鱼腥草15g.白糖适量每天1剂,加水共煮熟,吃海带、绿豆,喝汤,连用5~7剂。慢性湿疹,可取桑葚30g,百合30g.大枣10枚,青果9g,每天1剂。水煎分Z次服食,连用10g—15剂。
在防治方面,尽可能寻找发病原因,对全身健康情况全面检查有无内脏器官疾病及慢性病灶,回顾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习惯是否与病情有关,以祛除可能的致病因素。暂忌食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葱、蒜等。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过度洗拭、热水烫洗、肥皂水以及易使患者皮肤受刺激的动物皮毛、羽毛和其他人造纤维、玻璃丝等物质。禁止暴力搔抓,以防感染。消除种经精神因素,积极配合治疗。饮食宜清淡,多吃易消化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湿疹的中药名方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g,杏仁9g,桑白皮9g,赤小豆30g,连翘9g,大枣12枚,生姜6g,炙甘草6g。
医圣张仲景的这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是治疗皮肤瘙痒的第一方,现代各种难治的皮肤病都可以在这个方子上加减来治。
我来用梯队思路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分析。
第一梯队,用麻黄+杏仁+桑白皮来调畅肺的气机。正所谓治皮先治肺,皮肤的问题要找肺来治。为什么呢?因为肺主皮毛。这组药对,用麻黄来宣肺解表,打开汗孔,让邪气有机会从汗孔跑出去。另外,用杏仁来降肺,用桑白皮来泻肺,用意是邪气能从汗孔出去就从汗孔出去,汗孔不能出去的就从肺里降下去,因为肺和大肠互为表里,皮肤的邪气通于肺,可以从大肠排出去。
第二梯队,用赤小豆+连翘来清热利湿。既然是皮肤底下藏了很多湿气,就要想办法来把湿气赶出去。赤小豆擅长把水湿从小便排走,连翘最擅长解毒,是治疗皮肤疮疡最常用的药,这两味药的靶向就是皮肤层的邪气,有湿祛湿有毒祛毒。
第三梯队,用生姜+大枣+炙甘草来调脾胃扶正气。这是张仲景先生最常用的扶正气组合了,生姜配大枣辛甘化阳,化生出阳气来才能有力量排邪气。
这个方子用三个梯队来祛邪扶正,把郁在皮肤表层下的湿邪一网打尽,把湿邪赶走之后表现在外的疹子就会消失,皮肤瘙痒这些症状也就自然消失啦。
为什么呢?因为风邪的特点就是一刮过来就是一大片,风邪游走不定来无影去无踪,它走到哪里哪里就痒,所以全身各处都可能有。
风邪,是没有实际形态的邪气,所以皮肤层的风刮过来之后,并不会让皮肤凸起来。
为什么会在春秋季节发作呢?春季自然界多风,这是外风。在秋季多燥,血燥容易生内风。
为什么会在晚上加重呢?因为人在睡觉时阳会入阴,血分为阴,阳热入了血分之后,血液就更热,热则生风。所以,到了晚上就会加重。
二、《消风止痒颗粒》
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木通、荆芥、石膏、甘草。
这个中成药是治疗以风邪为主的皮肤瘙痒常用药。我们还是简单用梯队思路来认识一下这个方子。
第一梯队,用防风+蝉蜕+荆芥来疏风散热,来把皮肤层的风邪赶出去。防风是风中润剂,最擅长疏风解表;蝉蜕就是知了的蜕下的壳,最擅长透疹子;荆芥最擅长祛风透疹;他们三位联手合作,将皮肤层的风邪宣透出去。
第二梯队,用当归+地黄+地骨皮+石膏用来养血清热。第一梯队用来治标,那这第二梯队就是用来治本的。皮肤层的血液里为什么会生风?在中医概念里,血虚生风,血热生风。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要解决血虚和血热的问题。在这个梯队里,用当归+地黄用来补血养血,用地骨皮来清掉血分虚热,用生石膏来清气分之热,这样把血液补足同时把气血里的虚热清掉,血行则风灭,这样就让内风停下来了。
第三梯队,用木通+亚麻籽来通窍排邪。用木通用来清心热通小便,让热邪通过尿液排出;用亚麻籽用来清肠热通大便,让热邪通过大便排出。这是打通大小二便,让邪气从二便排出去的思路。
这个方子的三个梯队,以祛风散邪来治标,用养血清热来治本,针对以皮肤受风为主的皮肤瘙痒来对证调治,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这种风燥血虚血热型的皮肤瘙痒,治疗起来也是非常棘手,治好后也比较容易反复发作。为什么呢?因为这血液的问题并非一天两天所形成,血虚血热的问题要彻底解决也不是几天就能解决的。
所以,要彻底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有耐心。如果中成药起效慢,可以用这个方子做成汤药来服用增强效果。
三、《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子15g。
这五味药都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他们联手运用增强清热解毒的功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皮肤的郁热清掉,把皮肤血液里的毒解掉。
当然,这个方子都是清热药,都是很寒凉的药,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需要注意:不可久服。如果出现腹泻要立即停止用药。
可以用其他方式来代替,比如可以用这个方子煮水泡澡。还可以服用马齿苋,马齿苋也同样可以清热利湿解毒,对于以热毒为主的湿热型湿疹,用马齿苋来对治的效果非常好。
马齿苋是一味食物,直接炒来吃就行了。还可以把马齿苋搅汁然后敷在患处。
四、红豆薏米汤。
用赤小豆30g,生薏苡仁30g,煮水一碗,大口服下。一般情况下,两三天后这些皮肤上的水疱就会消失掉。
原理很简单,赤小豆和薏苡仁都是利水除湿要药,把体内的水湿从小便排走,就没有多余的水湿从皮肤走了。
以上就是常见的四种湿疹类型,湿邪类型,风邪类型,热毒类型,水邪类型这四种。也许讲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湿疹也不是那么难嘛。
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沉着应对,冷静处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再推荐一款简易外洗方。
方法:土茯苓50g、苦参20g、野菊花20g、地肤子20g、金银花20g、白鲜皮20g、黄柏20g。
以上药物水煎,药水放凉后后分2次外洗,半天1次。诸药合用,可共奏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之功。
患了湿疹在生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湿疹既然有个“湿”字,从中医来说就和脾胃有很大关系。脾主湿,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物质,凡是能损伤脾胃的饮食情况,都可能加重湿疹。中医的病因学里,一个就是饮食,一个就是情志,最后一个是体质。饮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食物吃太多,脾气损伤,也会加重湿疹;情志,也就是精神因素,主要是长期紧张焦虑、过度疲劳、情绪压抑,都会加重湿疹,或者刺激湿疹反复;体质,实际上也是长期的饮食生活环境形成的,体质里面,痰湿质,湿热质的人,容易患湿疹。
湿疹患者饮食上要多食用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食用一些刺激性食物,保持正常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少加盐和糖,以免造成体内水和钠过多的积存,加重皮疹的渗出及痛和痒感,导致皮肤发生糜烂。要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原,避免再刺激。吃药的同时了解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不要不明不白地乱用药,尤其是皮质类固醇激素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不要认为任何药都是万无一失的,当每用一种新药时,一定要向医生咨询清楚再用。
若有问题。
可咨询堂主制定私人方案!
咨询一万次!!!
不如亲身体验一次!!!!
联系堂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