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兮
派杰氏病是一种较为稀有的恶性皮肤癌,包括乳腺派杰氏病和乳腺外派杰氏病。乳腺派杰氏病主要发生在乳头部位,而乳腺外派杰氏病发生在外阴、肛门和腋下等部分。这种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存在腺体样的派杰氏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大、透明细胞质和多核等。目前关于派杰氏细胞的来源不明确,有两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认为派杰氏细胞是由大汗腺或皮脂腺的细胞迁移到表皮;另一种认为这种细胞是由表皮的角质化细胞直接转化而来。同时,派杰氏病的病理机制尚未揭示清楚,导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手术切除是治疗派杰氏病的主要临床手段。然而,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切除后易复发,需要再切除,这种多次反复手术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系统阐明派杰氏病的病理机制,建立派杰氏病的动物模型和筛选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年5月26日,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于政权教授课题组在CellResearch杂志上发表题为“TheMsi1-mTORpathwaydrivesthepathogenesisofmammaryandextramammaryPaget’sdisease”的研究成果,发现RNA结合蛋白Msi1mTOR信号轴驱动派杰氏病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他们发现RNA结合蛋白MSI1在乳腺派杰氏病和乳腺外派杰氏病中异位高表达。当在小鼠的皮肤基底层特异过表达Msi1时,小鼠的表皮能在病理组织结构,分子标记,单细胞组成和信号通路等多个层次很好模拟人的派杰氏病特征。同时,利用单细胞测序和谱系追踪技术证实了派杰氏细胞来源角化细胞的转化理论。在病理机制上,发现MSI1通过MSI1-Pten-mTOR和MSI1-CMTM5-Her2-mTOR两条途径激活mTOR信号通路,将角化细胞转化为派杰氏细胞并促进派杰氏病的发生发展。该研究揭示了Msi1mTOR信号轴在派杰氏病致病机理中起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于筛选有效的派杰氏病治疗药物非常重要,因为mTOR抑制剂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派杰氏病的治疗药物。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该研究开展了初步的临床实验,发现FDA批准的0.4%雷帕霉素乳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轻派杰氏病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派杰氏病的有效药物,具有非常重要临床价值。
图注:MSI1通过mTOR信号通路诱发派杰氏病发生,雷帕霉素能有效干预派杰氏病的临床症状。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于政权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于政权教授课题组的宋永利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ChristianF.Guerrero-Juarez博医院陈中建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