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包膜在银屑病皮损中的变化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银屑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在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这主要是由于皮肤屏障完整性受损,导致了表皮的过度增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白色鳞屑的出现。

在皮肤屏障中,角化包膜是一种由多种蛋白相互交联,而形成的角质层细胞包膜,可为胞间脂质提供正确的结合点,是一个高度柔韧的结构。

一般来说,角化包膜包括外皮蛋白、兜甲蛋白(LOR)、丝聚合蛋白(FLG)、富含小脯氨酸的蛋白质(SPRs)、晚期角化包膜蛋白(LCEs)、envoplakin、periplakin等,而介导这些蛋白交联过程的关键酶是转谷氨酰胺酶(TGAs),其活性紊乱的话,是会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的。

  研究发现,牛皮癣皮肤病变中TGM、皮质蛋白和SPRs的表达均有增加的迹象,这可能与皮肤屏障损伤后的修复过程有关。而银屑病病灶中LOR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皮肤,这可能是由于牛皮癣病灶中TNF的过表达引起的。

  而且,编码KC衍生蛋白的基因的拷贝数变化,也会使人们容易患上银屑病,这其中就包括LCE3基因,可以编码参与屏障修复,正常表皮中LCE3基因的表达增加,而银屑病患者表皮中LCE3基因的表达则无显着增加的迹象。

  因此,目前来看,LCE3B和LCE3C基因的丢失,是银屑病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受损的皮肤屏障修复不完全,然后各种抗原性物质容易进入人体,由此诱发炎症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FLG也参与了角化包膜的形成,一些研究通过对银屑病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进行FLG基因测序,结果发现FLG基因突变与银屑病无明显相关性,而另一些研究对银屑病皮损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等分析,则发现银屑病皮损中FLG表达较正常皮肤相比,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是,有关FLG突变与银屑病之间的关联,目前尚且存在着一定的争议,银屑病患者对此需要有所注意才行,可以通过分析皮肤屏障的关键成分在银屑病皮损中的改变,来进一步了解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以此来更好的治疗银屑病,维护好自身的健康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jh.com/zyzszx/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