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在我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患病率高达50%以上,其中每年发作2次以上高达84%。脚气虽然常见,但不代表这是个可以忽视的小毛病,得了脚气怎么办?快用某某某的广告词,相信大家听过不少,但是,你扪心自问一下,你真的了解啥叫脚气吗?
下面带你一起涨知识!
脚臭≠脚气
脚臭的主要原因是足底多汗引起的。那为何你的汗腺如此发达呢?
像青春期的少年,处于第二性特征发育阶段,性激素的大幅升高,会导致汗腺处于高分泌的状态,这便是青春期生理性手足多汗症。
另外,你是否注意到,当我们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愤怒时,会有手心脚底冒汗的情况。
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而且有些人可能是先天交感神经失调引起的手足多汗症。
其实汗液本身并没有什么味道,可怕的是温热潮湿密不透风的环境,为某些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汗液中的水分、盐分、乳酸、尿素、脱落的死皮碎屑、毛孔分泌的油脂,这些在细菌眼里都是满汉全席。
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会分解皮屑和皮肤角质层中的营养物质,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异戊酸,具有十分让人上头的酸臭味,是公认的引起脚臭的根源。尤其是在足底和脚趾间,其味道会更加浓厚。
故脚臭的罪魁祸首是细菌,而脚气实则是真菌在作怪,医学上称为足癣。
脚气病≠脚气
脚气病与脚气,一字之差,其实是两种病。
脚气病是因为食物中维生素B1摄入不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影响消化、神经和循环系统,有时也有一些足部症状。并非只病变在脚上,脚气病的另一个名字叫维生素B1(硫胺素)缺乏病。而脚气,则是真菌感染的浅表性皮肤病。
“脚气”=足癣
“脚气”一词,是作为足癣的俗称而存在的。实质上是真菌感染,大致有三种常见类型,有时可能同时出现。
水疱型脚气,常见于脚掌内侧,小水疱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瘙痒明显,可能有痛感;
趾间糜烂型脚气,在第4~5和3~4脚趾间发生的皮肤浸渍发白,糜烂、脱皮、瘙痒难耐;
鳞屑角化型脚气,足底及边缘皮肤弥漫性粗糙、增厚、脱屑,往往自觉症状轻微,实际治疗难度较大,冬季易皲裂、出血、疼痛;
传播途径及蔓延,蔓延到趾甲上,形成甲癣;假如患者卫生习惯不好,抠完脚不洗手,它也可以蔓延到手上、变成手癣;假如患者将袜子与其他衣物一起混洗而没有加入衣物消毒剂,它也可以通过纺织品进而播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造成股癣、体癣等症。
脚气怎么治疗?
脚气是真菌感染,治疗上首选抗真菌药物,与口服药相比,外用药具有局部作用快、全身不良反应小的优势。市面上的外用药物常有多种剂型,往往让大家挑花了眼睛,不知如何选择?
以常见的水疱型、趾间糜烂型脚气为例,往往要注意观察患处是否有渗液,无渗出情况下,可选用软膏、乳膏剂、涂膜剂。
软膏刺激性小,能覆盖、保护受损伤的皮肤,但使用后会感觉黏黏的,吸收也较差。
而乳膏在粘腻感和吸收上更优于软膏。
乳膏/软膏这类常规剂型,在治疗周期上比较久,像咪唑类乳膏,外用每日涂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而涂膜剂是一种新剂型,涂于患处待溶剂挥发后即可形成薄膜,逐渐释放药物使得药效持久,又可以保护创面,明显缩短治疗周期。
然而,在有大量渗液的皮损上使用软膏或涂膜剂,就有可能使症状加重,不利于治疗,此时可以选用溶液剂湿敷,能有效减轻充血水肿、清除分泌物,促进痊愈。也可以选择温和的糊剂/粉剂,起到收敛干燥的作用,防止摩擦特别是用在趾间皱褶部位。
而鳞屑角化型脚气,由于皮肤渗透性差,一般可选择乳膏、软膏剂的包封疗法。
对于脚气治疗,与剂型选择同样重要的是,坚持按疗程规律用药,切记症状稍有改善就停药。
没有脚气有多爽?!
治好脚气,不用再被「不舒服」折磨
本来好好的一双脚丫,一发病就可能发痒、脱皮、长水疱或者糜烂……
痒起来让人抓狂,要是正在上班、上课或是在外面,挠也挠不得,更加煎熬。
就算是在家,可以无所顾忌地挠痒痒、抠脚皮——别忘了,脚气是真菌感染引起,你的这个习惯,可能会引发灰指甲、手癣、体癣等其它问题……
当双脚重回健康,就不用再被这些问题烦恼了,无病一身轻!
治好脚气,不用再为「不好看」尴尬
健康光滑的脚丫,看着就舒心。逛街试鞋时,也不用担心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更不用担心在对象面前自己的整体形象减分。
兰美抒盐酸特比萘芬涂膜剂
海王星辰有售!
温馨提示: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文章仅供专业人士学习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