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我初步接触到心理咨询,我认为成长的第一步是不仅能说出发生了什么,还能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说到这里先给大家普及一个心理学专业理论——“情绪ABC理论”:诱发事件A→对事情的认知B→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C
简单来说,就是事件发生了,然后我们每个人会对这个事件产生不同的认知,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行为。
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事件A是产生分歧,那么焦虑型的逻辑链是:产生分歧→我认为有分歧好好沟通清楚就行了→带着平静/焦虑的情绪主动找对方沟通
但回避型的逻辑链是:产生分歧→我认为有分歧是不好解决的/我认为继续沟通会影响关系而不是促进关系/我认为我说出来会不小心伤到对方/我认为我说出来也不会被对方理解/我认为我说出来对方也不会重视不会改/我认为我提出来不同意见就会吵架/我认为我说出来对方就会扭着我沟通清楚,花很多时间,进而影响工作心态/我认为我说出来可能会被你看到黑暗面→产生恐惧/害怕/焦虑/自责/纠结/不安/无奈的复杂情绪,以及逃避沟通的行为后果。
接下来结合一个具体案例给大家分析下我当时的进步,其实心理咨询师最开始问过我:你的情绪只有单一的自责吗?
就像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我们领导下午突然通知晚上要团建,并且地点在离我家40公里的郊区(因为其他几个同事更方便)。我说实话,虽然领导平时对我很好,但内心是很不想去的,因为第一,我提前三天就购买了当天晚上心理学读书会的门票;第二,坐地铁跑那么远,唱完歌再回家就很晚了,我忙碌了一天不想再这么折腾。
换做以前,我会顶着不舒适推掉读书会准时赴约,因为我不懂得拒绝别人,我觉得大家都要去,都给领导面子,领导平时对我也不错,我不去说不过去,不去的话会产生深深的自责感。(情绪ABC理论:远距离团建→虽然远,虽然不能参加读书会,但是我作为小主管也要优先考虑老大感受→所以我必须要去,不去就是我的错,就要谴责自己,也会害怕被老大惩罚或者不喜欢了。)
但是我早就不是以前那个我了,那时候我已经做了两个月心理咨询,我觉得这件事就该优先考虑自己感受,我忙碌了一天了,还要跑到成都郊区去团建?还是临时通知的?我不能为了迎合别人就忽略自己感受。而且这真的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不至于上升到老大就不喜欢不要我了。所以我当时很坚定地在群里说了我今天确实不想去,太远了太累了遭不住,我需要休息。
未完待续…Will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给你劈个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