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大家在阅读文章前,请花两分钟看看视频吧
一份公益,一份感动
男,7岁,左耳垂下肿块1年半,增大半年。查体:左耳垂下扪及约4cm×3cm×2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尚清,无压痛。CT平扫示左侧腮腺内囊状低密度影(箭),CT值约12HU,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示左侧腮腺内囊状低密度影无强化(箭)。手术所见:腮腺浅叶内可见4cm×3cm×2cm囊肿样肿块,内含豆渣样物质。病理结果: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以颅内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居多,腮腺表皮样囊肿少见报道。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偶然发现无痛性椭圆形包块,质中等偏硬。该患者腮腺区低密度病灶CT值为12HU,接近于水的CT值,高于脂肪瘤的CT值,增强无强化,故误诊为单纯性囊肿,忽略了其触诊为质地中等偏硬肿块及超声检查提示为混合性肿块的临床综合资料。表皮样囊肿内可含有液态脂肪、固体角化蛋白、胆固醇及纤维组织等。文献报道手术后的表皮样囊肿内大多为囊变和数量不等的胆固醇结晶,造成病灶CT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的原因为肿瘤液化和胆固醇;无液化的低密度原因主要为其内含有胆固醇结晶。表皮样囊肿在颌面部的来源可能包括外伤种植、皮脂腺、汗腺导管阻塞或发育过程中残留的原始上皮。本文患者年龄小,考虑先天性的可能性大,生长慢,触之韧。CT上大多数表皮样囊肿呈低密度,因此主要与低密度病变鉴别,尤其是单纯性囊肿。单纯性囊肿衬里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或2~5层扁平上皮,囊腔内为透明浆液性液体,患者无自觉症状,边界清,但触之柔软可有波动感。女,34岁,查体发现纵隔占位2周余。病理诊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男,5岁,右手复拇指畸形5年。诊断:右手复拇指畸形男37岁,干咳一月余。CT平扫示前纵隔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可见点、片状致密钙化;增强扫描示病变呈轻度强化,CT值约48HU。病理大体示切面灰红、质软、蜂窝状,并见多枚钙化结节,病理诊断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是由胚胎期间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先天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是胚胎期血管异常改变所致,常见于皮肤和软组织内。血管瘤在组织结构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等,且以海绵状血管瘤较为多见。血管瘤虽然常见,但发生于前纵隔者却颇为罕见,国内文献报道约占纵隔肿瘤的2.1%,多见于个案报道。纵隔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发生在纵隔以前纵隔为主(约70%),后纵隔次之(约20%),中纵隔极其罕见。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包括:①发生于前纵隔的圆形、类圆形、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清晰,与邻近结构分界清晰;②CT上呈稍低密度影,内见小结节状、小片状、针尖状的钙化灶,钙化灶、静脉石影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③增强后大多数肿块可显示肿块的范围及供血情况,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点片状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步向内填充,呈渐进性强化等典型特征,少数可呈轻度欠均匀强化或不强化。增强扫描病灶强化欠均匀可能与肿块内组织成分、血窦内血栓、血流等因素有关;肿块边缘血管样强化可提示海绵状血管瘤。鉴别诊断:①畸胎瘤多呈混杂密度影,内有脂肪、毛发、钙化灶及水样密度;②胸腺瘤呈结节状、团块状影,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强化较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③胸内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可见其上端与颈部甲状腺相连;④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伴坏死囊变,点片状钙化,形态常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强化显著。↓前纵隔海绵状血管瘤,边缘斑点状明显强化。男47岁,间断黑便20余年。CT平扫示右侧腹腔肠管内团块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病灶未见强化。FIEST序列图像示空肠上段肠壁增厚,周围肠系膜受累。SSFSE序列图像示空肠上段黏膜下多发囊状高信号影。 大体标本:肠管内可见多发乳头状突起(箭)。病理诊断:小肠海绵状淋巴管瘤淋巴管瘤在病理形态上可分为毛细淋巴管瘤、囊性淋巴管瘤和海绵状淋巴管瘤,其中海绵状淋巴管瘤好发于头颈部,而发生在空肠者则非常罕见,只占成人小肠肿瘤的1.4%~2.4%。海绵状淋巴管瘤常呈单房或多房囊性病变,多房常见,其内含有液性物质。海绵状淋巴管瘤在CT上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其内及边缘可见多发大小不一的均匀水样密度影,肿块边缘不清;在T1WI和T2WI上均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条状及网格状强化。本例患者表现较为典型,在MR小肠造影图像中由于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良好的肠道扩张,可清楚观察到空肠上段肠壁增厚,黏膜下可见多发小囊状高信号影。鉴别: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为团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欠清,其内见小血管影走行,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呈轻度强化。女,6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痛,腹腔压力增高时加重,夜间加重,排尿时可减轻。最后诊断:脐尿管囊肿合并感染(脐尿管脓肿)以上内容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之用
更多内容请添加小编
添加小编请大家自报家门(备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