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铭泽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成年人约有80%患有不同程度的脚气,其中采用正规治疗脚气的竟然不到10%,很多患者在脚气的认知、治疗及用药等方面存在误区,导致脚气迁延不治,传染亲友。
误区1:不痒,就是脚气治好了
事实并非如此。
除了瘙痒,真菌还能引起红肿、发热、脱皮等多种皮肤炎性反应症状。一般在用药2~3天后,真菌得到抑制,生长繁殖速度变慢,炎性症状就会得到缓解,但是并不代表皮肤内的真菌被彻底清除。
至于用到的抗真菌药物,也必须严格按照疗程使用,才能够起到“杀菌治脚气”的效果。
误区2:热水烫脚能杀死真菌
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有些人患了脚气习惯用热水烫脚,但一般真菌不能被人脚所能承受的温度杀死,对缓解脚气也没有任何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也有人尝试泡温泉驱脚气,但一般温泉的温度为42℃左右,根本杀不死真菌。不过,温泉里有硫磺的成分,对杀死真菌有一定帮助。踩热沙也只能暂时止痒,无法对付真菌。
误区3:用激素类药物来治疗脚气
因为痒是脚气最难忍受的症状,所以很多脚气患者会使用一切可以止痒的药物来治疗脚气,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就是用来治疗皮炎和湿疹的激素类外用药。
用激素类药物治疗脚气,只能暂时缓解脚气因真菌生长引起的瘙痒、红肿等皮肤炎性症状。激素类药对真菌无杀伤作用,相反的,如果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脚气,其成分会滋养真菌生长,使真菌感染引起的皮损越来越严重。
长期使用会导致脚气反复发作,严重降低皮肤局部的免疫力,甚至会引起深层的皮肤真菌感染等更严重的病症,加大疾病治疗的难度。
误区4:泡脚剂能治疗脚气
治疗脚气不能单独使用泡脚剂,并且不是所有的脚气类型都能使用。
对于“角化过度型”脚气,脚上皮肤又厚又硬的,可以先用泡脚剂去除角化的皮肤,再用抗真菌药物杀灭皮肤深层的真菌。
因为泡脚剂刺激性大,对于水疱型或趾间糜烂型的脚气,如果皮肤正处于糜烂破溃状态,用泡脚剂很容易造成皮肤损伤、感染。
误区5:涂抹药膏时只涂抹有明显症状的病灶处
患者在涂抹药物时往往会只涂在有明显症状的病灶处,而一些潜在无症状的病灶会被遗漏。
在条件成熟时,这些病灶还会发作。还有某些类型的足癣,比如角化过度型,外用药不易渗透,在治疗部位达不到有效的抗菌浓度,所以疗效也不会很理想。
误区6:家庭成员不同时治疗
一个人治愈了,但其他家庭成员没治愈,仍然共用毛巾、拖鞋等,导致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反复发作。
尤其是家庭成员中有两人以上患脚气的,最好同时进行治疗。较好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药、外用药物联合使用,这样才能有效地彻底地杀灭真菌。
误区7:提前停药
例如用唑类外用抗真菌药需一天涂抹两次,每次涂抹花费十几分钟,连续治疗4~6周。而调查表明大部分患者在使用外用药物治疗时都坚持不到2周,当然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误区8:多种药混合使用
脚气用药最好只选用一种,而不是把多种药交替使用,因为脚气的治疗,并不是药用得越多越好。临床常见有的患者抱怨自己的脚气药治疗效果不好,常常把几种药混着用。
事实上,每种脚气药的药效都不一样,多种药物一起用不但不能治好脚气,反而使药效容易混淆,加重脚气症状。
误区9:爱用偏方
脚气发作时,患者往往瘙痒难忍,恨不得将皮肤换了,因此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买药或用他人推荐的偏方进行止痒处理。
不可否认,有些药物或偏方确实可以临时止痒。可是一时痛快的背后,这些药物或偏方可能会加重脚气或引起更严重的接触性皮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