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癣
手足癣是致病性皮肤癣菌在手足部位引起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部位又可区分为足癣及手癣。足癣的患病率远较手癣为高,在我国南方尤为常见。在有些经常穿着胶鞋的工种中,患病率可高达80%以上,经调查,一些煤矿工人足癣患病率达50%~60%,并常由足癣感染到手部而引起手癣,这两种癣有时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20%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制
手足癣的病原菌在我国和世界各地基本相似,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玫瑰色毛癣菌等引起。近年来,白念珠菌及其他酵母样菌感染也屡见不鲜。发病与密切接触传染源有关。如对某地运动员进行调查,发现足癣的传播主要由于洗澡堂中的木盆、拖鞋上有大量丝状真菌寄生而引起。因此,公用木盆、拖鞋等实为足癣的重要传染途径,而足癣又是手癣的重要传染源。
临床表现
根据足癣致病性真菌的种类、患者卫生习惯和体质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互有差别,这里只提出五种最常见的病型如下:
1.角化过度型
特征为无水疱及脓疱,主要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粗糙无汗。每当寒冷季节常致皮肤皲裂,甚至夏季也不能恢复。病损多位于足跟、足跖及足旁,常对称成片,有时严重发展后尚可波及整个足跖及足背。
2.丘疹鳞屑型
足跖有明显的小片状脱屑,呈弧形或环状附于皮损的边缘,当寄生真菌繁殖活跃时,可在增厚的基础上发生红斑、丘疹(图3-7-8,图3-7-9)此时可有痒感。此型为各种致病性真菌中引起足癣中最常见的一型。
3.水疱型
常位于足跖及足缘,呈群集或散发的小水疱(图3-7-10),伴有瘙痒。水疱位置较深,疱壁不易穿破,周围无红晕,数天后可吸收脱皮。损害并可向四周不断扩展蔓延,有时小水疱融合成为大水疱。疱液澄清略呈黄白色,如有细菌继发感染则成黄色脓疱。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而以夏天多见。
4.趾间糜烂型
由于真菌喜在潮湿而温暖的趾间生长繁殖,因而当其长期寄生于趾间时易致表皮角质层增厚,并因湿润浸渍而发白,有时常伴多汗。移除浸软的白皮即可暴露出红斑糜烂的基底,甚或裂隙。一般好侵犯第三、四趾间,久之也可波及全部趾间,奇痒难忍。常有细菌继发感染而发生恶臭,中医因而名为“臭田螺”。病变常为夏季加重冬季减轻,但也可终年不愈。
5.体癣型
可由上述诸型尤其是丘疹鳞屑型、水疱型发展至足背而来。呈弧或环状的边缘,但常与足跖或足缘的皮损相毗连,也可完全融合为一环状,因而与真正的体癣不同,实际已是足癣体癣同时并发。可伴剧痒。夏季尤为多见。
病理变化
急性期表皮有细胞间水肿、海绵形成、细胞浸润,水疱位于表皮角层之下,可有角化不全。慢性期有角化过度、棘层增厚及慢性炎性浸润。用PAS染色偶可在角质层内找到真菌菌丝。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真菌,足癣的诊断常不困难,但有时足癣应与足部湿疹、多汗症汗疱疹等作鉴别。水疱型足癣有时也应与掌跖脓疱病等作鉴别
预防及治疗
预防
足癣的预防关键在于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如不及时治疗,蔓延扩大,可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甲癣、体癣、丹毒、蜂窝织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癣菌疹、象皮肿等,故应防患于未然,控制在早期。
治疗
勤换鞋袜,坚持每天洗脚,泡脚20分钟左右然后均匀抹药至完全吸收即可,药量给足。
脚干,脱皮,角质过度型脚气用法:每天洗完脚适当修死皮,将药膏涂抹均匀,坚持一个疗程即可,严重脚癣患者会需要2-3个疗程,每日2次,早晚各一次即可,忌辛辣刺激食物及海鲜等。
望患者朋友对自己有信心,保持心情愉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治疗,这样有利于病情好转。后期我会不断更新,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详情请垂询独家代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