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如何选对清热中成药?
中医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四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不同类型的中成药,所体现出来的清热效果是不相同的
清热解毒药:此类药物多针对口舌生疮、便秘、咽喉肿痛患者。症见目赤肿痛,口舌生疮,耳鸣耳聋,牙痛,牙龈红肿,咽喉肿痛,疮疡初期红肿热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多针对热毒疮痈患者,多由火热过盛所致。成分多为黄芩、黄柏、黄连等苦寒之药组成,故药力较为峻猛,体质或脾胃较为虚弱者不宜服用。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
清热燥湿药:此类药物多为湿热下注所致的痢疾、痔疮、湿疹,湿疮、腹泻、脚气等疾病。症见小便频数,短涩,淋漓不爽,尿道刺痛,痛引小腹,或尿血,甚或癃闭不通。
清热凉血药:凉血解毒,即清热凉血,解毒散瘀,专门用来治疗湿热毒所致的淤结证。中成药具有凉血散瘀、清热解毒作用。适用于热入营血所致身热夜甚,神烦少寐,常见病症便秘、痤疮、皮炎、湿疹等。
一、清热解毒类
(心火)导赤丸,清热泻火,利尿通便。用于火热内盛所致的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心胸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周岁以内小儿酌减。
(肺火)清肺抑火丸,清肺止咳,化痰通便。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肝火)夏桑菊颗粒,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10克,一日3次。
二、清热泻火类
牛黄上清胶囊,具有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效。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一清胶囊,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牙龈肿痛、大便秘、吐血、咯血、衄血、痔血、咽炎、扁桃体炎、牙龈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清火片,清热泻火,通便。用于咽喉肿痛,牙痛,头目眩晕,口鼻生疮,风火目赤,大便不通。(本药搭配人工牛黄甲硝唑,治疗实火所致牙龈肿痛效果极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金花消痤丸,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痤疮,粉刺,口舌生疮,胃火牙痛,咽喉肿痛,目赤,便秘,尿黄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克,一日3次。
三、清热燥湿类
(泌尿系统)复方石韦片,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小便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急性肾小球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15天为一疗程,可连服两个疗程。
(脚气)足光散,清热燥湿,杀虫敛汗。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角化型手足癣及臭汗症。
用法用量:外用,取药粉40克加沸水~毫升,或取药粉20克加沸水~毫升,搅拌,溶解,放温,趁热浸泡患处20~30分钟,一日1次,连续三日为一疗程。
(胃痛)胃痛宁片,清热燥湿,理气和胃,制酸止痛。用于湿热互结所致胃脘疼痛,胃酸过多,脘闷嗳气,泛酸嘈杂,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2~3次。
(泄泻)复方黄连素片,中成药名。为清热剂,具有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之功效。主治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
(痢疾)葛根芩连片,为清热剂,具有解肌清热,止泻止痢之功效。主治泄泻痢疾,身热烦渴,下痢臭秽;菌痢、肠炎。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克,一日3次。
四、清热凉血类
(口舌生疮)清热凉血膏,滋阴,清热,凉血。用于孕妇上焦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耳鸣牙痛,孕妇血热子烦。
用法用量:口服。第一次15g,一日2次。
(痤疮)凉血解毒颗粒,清热除湿,凉血解毒,化瘀散结。适用于湿热毒瘀蕴结引起的寻常型痤疮。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2袋,一日2次。
(风热)复方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克,一日3次。
(咽喉肿痛)清火栀麦片,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发热,牙痛,目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