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是手掌及指间的皮肤癣菌感染,可蔓延到手背。手癣与足癣相似,但也有差别。如手癣发病率低于足癣,并发症少见。足癣多为双侧累及,而手癣则多见于单侧,即使两侧受累,也轻重不一,鳞屑角化较多见,糜烂、渗出少见。此外,手部因经常洗刷和治疗,致使皮损不典型,查菌阳性率也比较低。中医鹅掌风属于手癣范畴。《外科正宗》记载:鹅掌风由足阳明胃经火热、血燥、外受寒凉所凝,致皮枯槁,破裂不已。
手癣的症状是什么
1、汗疱型
一般患有手癣的患者,在早期的时候都是发生在掌心和拇、示指间这些部位的,骑兵比较急,大多是以水疱的形式为主,群集或散在。并且水疱部位较深,因为壁厚不容易出现破裂的情况,数天后疱液吸收脱屑,鳞屑呈领口形,皮损再向周围蔓延扩散。很多患者会患有手癣大多是因为出现了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的,这可形成脓疱及继发湿疹样改变。患者这个时候回出现瘙痒剧烈。多在夏季发病,以须癣毛癣菌为主。
2、鳞屑角化型
患者在早期会出现皮疹或水泡,此类型手癣一般起病缓慢,并且泡罩位置相对较浅,出现二次细菌感染少,泡壁容易破裂,形成垢痒。病程反复迁延者出现角化增厚,往往双手受累,波及整个手掌甚至手背。皮损特征为局部皮肤粗糙增厚,少汗,明显的角化过度伴有脱屑,由于皮肤粗糙肥厚容易出现皲裂、疼痛,冬重夏轻。常培养出红色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
3、水疱鳞屑型
起病多为单例,先以手掌的某一部位开始,特别是掌心,食指及无名指的掌面,侧面及根部,开始为针头大小的水疱,壁厚且发亮,内含清澈的液体,水疱成群或疏散分布,自觉瘙痒,水疱干后脱屑并逐渐向四周蔓延扩大形成环形或多环形损害,边缘清楚、病程慢性、持续多年,直到累及全部手掌并传播至手背和指甲,甚至对侧手掌。有时水疱可继发感染形成脓疱。
4、角化过度型
好发于掌跖部若为足癣,则为足跟。皮肤处多干燥,角质增厚,表面粗糙脱屑,纹理加深,容易发生皲裂,皮损可向手背足背蔓延。一般无瘙痒,有皲裂时疼痛。
5、浸渍糜烂型
又称摩擦型,好发于手指和脚趾。浸渍呈浅皮,柔软的表面易于剥离,冲洗暴露的侵蚀面甚至骨折。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继发性细菌感染时有异味。
6、角化增厚型
多由水疱鳞屑型发展而成,患者有多年病史,常已累及双手,皮损无明显的水疱或环形脱屑,掌面弥漫性发红增厚,皮纹加深,皮肤粗糙,干而有脱屑,冬季易皲裂,裂口深而有出血,疼痛难忍,影响活动,促使手掌角化增厚的因素除皮肤癣菌外,还与长期搔抓、洗烫、肥皂、洗涤剂,各种化学物品和溶剂刺激以及不适当的治疗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循经上行于手则发于癣,下注于足则发足癣,或由湿热生虫,或疫行相染所致。
手癣中医称之为“鹅掌风”。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鹅掌风记载:“此证初起紫白斑点,叠起白皮,坚硬且厚,干枯燥裂,延及遍手。”足癣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田螺疱”“臭田螺”相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田螺疱,此证多生足掌,而手掌罕见……初生形如豆粒,黄疱闷胀,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疱,皮厚难于自破,传度三五成片湿烂;甚则足跗俱肿,寒热往来。”
1.湿热内盛,兼感毒邪型
主症:可见水疱,或聚集成大疱,疱液清或呈淡黄色,手指及足趾间可见浸渍、糜烂、渗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凉血,除湿解毒。
2.血燥生风,肌肤失养型
主症:皮肤肥厚,脱屑明显,可出现皮肤干燥,皲裂;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肤,健脾和胃。
除湿解毒,健脾和胃在泡泡来说都不是事,先看看泡泡成分功效,再来看看用过的人怎么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