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4日,洞析黑色素瘤讲堂第三期在线顺利举行,本次会议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同步进行了网络连线互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晓实教授和医院吴荻教授担任此次会议主持,并进行了开场致词,张教授和吴教授表示:黑色素瘤靶向治疗皮肤毒性问题备受瞩目,本次会议特邀皮肤科医生共同参与讨论,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交流心得,造福更多患者。
靶向免疫联合病例
首先医院王锋教授分享了一例《靶向联合免疫治疗黑色素瘤病例》。患者为男性,69岁,年5月因无上腹部间歇性隐痛入院检查。
该例患者长期应用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前期通过BRAF抑制剂单药,以及BRAF抑制剂联合PD-1抑制剂累计实现了21个月PFS。值得一提的是出现腹膜、胸膜等转移后使用持BRAF抑制剂联合PD-1单抗效果明显,维持较长时间的PR。第二次进展后,目前患者使用维莫非尼+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患者目前仍在治疗过程中并持续PR。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了免疫相关皮肤毒性白癜风。且随着用药量的增多,白癜风的面积也在增大。皮疹的诊断鉴别和毒性管理
医院万苗坚教授分享了专题《药物相关皮肤不良反应识别和管理》。
靶向治疗和PD-1抑制剂已获得黑色素瘤领域权威指南认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皮肤相关的毒性。
PD-1/PD-L1抑制剂在增强T细胞抗肿瘤功能的同时,也会产生免疫应答介导的毒副作用,皮肤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据国外报道,近40%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出现皮肤不良反应,包括斑丘疹样皮疹、瘙痒、湿疹、银屑病、苔藓样皮炎、大疱性类天疱疮、结节病、白癜风、皮肌炎和狼疮样反应。其中斑丘疹样皮疹是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之一。
BRAF靶向药,如维莫非尼,其治疗相关皮肤以1-2级为主,少见≥3级。最常见的不良皮肤反应包括光敏性、诱发皮肤的恶性病变如角化棘皮瘤、鳞状细胞癌以及角质细胞增殖和分化功能障碍,可表现为皮肤乳头状瘤、手足皮肤反应、毛发角化病样皮疹、棘皮溶解性角化障碍和粟粒型囊肿等。不过因为疾病分型和人种差异,中国患者发生未发生过皮肤鳞癌。
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治疗,与一般药物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处理不同,首先应鉴别出现的皮肤不良反应是否与抗肿瘤药物相关,其次需依据皮肤不良反应轻重来决定是否中断治疗药物。
总结
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副主任张晓实教授、医院吴荻教授、医院皮肤外科带头人万苗坚教授、医院王锋教授、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金谷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李丹丹教授、医院生物治疗科彭星辰教授、医院骨软组织外科徐宇教授,探讨了联合治疗产生的光敏性、光毒性反应;是否需要对有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早期干预;重症皮炎的征象和范围;如何防晒;维莫非尼的皮疹发生率较高但不严重,似乎也能提示较好的药物有效率。彭星辰教授分享了服用维莫非尼的患者,放疗期间若发生皮肤不良反应对症处理的经验,根据指南,无需预防性停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后续治疗。张晓实教授分享了多学科联合会诊的经验,建议黑色素瘤的诊疗包括不良反应处理需要更多的学科参与其中。
吴荻教授做了最后总结:肿瘤是全身性的疾病,治疗肿瘤需要多学科多参与,联合会诊能扩充肿瘤科医生的知识面,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解决复杂的问题。
下期预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回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