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常用的治法,你用对了吗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版)高清PDF免费下载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22卷高清PDF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中医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费下载

导读:今天学习一些临床常用却又容易混淆的几种治法。

01

引火归原、益火消阴、破阴存阳

此三者都是对虚火所产生的某些病证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所说的“火”,一般分为虚火和实火。

火为阳而水为阴,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构成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五脏均有火,但火之根源在肾。

肾阳虚所导致的相对阴盛,使肾火不能安其位,虚火上升,临床表现为下寒上热,两足不温,面色浮红,头晕耳鸣,或口舌糜烂,舌质嫩红,脉虚等症。

在治疗上使用“引火归原”的方法,补肾中之火,肾之元阳旺盛,同气相投,诱导虚越之火归根。

但在补火的过程中,又必须同时佐以养阴药,把养阴寓于温补阳气之中,扶阳以配阴,使阳虚形成相对的阴盛得以平复,从阴引阳,使上浮的虚火,得以归根。

如《济生方》的加减肾气丸(熟附子、肉桂、鹿角、沉香、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山药、五味子),治肾虚亏损,心火自焚,多渴自利,精神恍惚,面赤,心烦等症,就是引火归原的例子。

肾阴肾阳两虚,生化不及,肾气衰疲,产生某些阴证,如水肿、痰饮、脚气等,在治疗上必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如肾气丸(熟附子、桂枝、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即是典型的例子。

《景岳全书》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气丸中的阴药多,阳药少,却能起到益火消阴的作用,正是“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

也有由于误治,或由于素体阳虚,寒邪直中阴经,以致阴寒太盛,格拒阳气于外,形成阳气暴脱之证。

临床表现可见四肢厥冷,畏寒倦卧,脉沉微或迟弱,或见身大热而大汗淋漓,脉象浮大无根等表现,必用“破阴存阳”的方法,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证。

《伤寒论》说:“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主之”;又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都是属于破阴存阳,回阳救逆的例子。

上述这三种治法,在病机方面,既互有联系,又有区分,因而在具体运用上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如肾气丸证与加减肾气丸证,同是肾阳虚,前者是由于阳虚而肾气不化,故需酌加附、桂于滋阴药中,使阳生阴化,肾气生化有源;

后者是虚阳上浮,火不归根,必须加大温热药物的分量,并佐以沉降纳摄之品,在同气相投的诱导上,使上浮的虚火归根。

二者都是从人体阴阳互根的基础上处理阴阳的偏盛偏衰,其着重点在协调阴阳,补偏救弊,使阳复而邪自退。

至于四逆汤的运用,原是破阴存阳,着重点在破阴寒邪气,虽然它也有温复阳气,补偏救弊的作用,但这是寓于破阴之中的,为一边倒的大辛大热方,其中的含义自不相同。

02

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肺主一身之表,肾主一身之里。

肺主气,主皮毛,司呼吸。

外感病如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就会出现喘咳、恶寒、发热等症。如风热伤肺,火热内迫,烁肺伤津,就会出现喘促气粗,甚至鼻翼煽动。二者都是外邪犯肺,“邪气盛则实”,故“在肺为实”。

吸入之气,下归于肾,故又有“肾主纳气”之说。

只有在肾气充沛,纳气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脏气道通畅,呼吸均匀。

如果肾气虚,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下归于肾,就会出现呼长吸短、吸气困难的喘息病证,“精气夺则虚”,故“在肾为虚”。

所以又有上喘属肺,下喘属肾,肺喘为实,肾喘为虚之说。

外感之喘,如风寒束肺的喘证,治宜辛温发表,散寒平喘,临床常用三拗汤加味(麻黄、杏仁、甘草、前胡、橘红皮);如系风热犯肺的喘,宜清热平喘,常用麻杏石甘汤。

二者都是治上、治肺、治实邪的,故说“肺喘为实,外感之喘治肺”。

内伤之喘,是指肾虚,下元不固,不能纳气,以致呼长吸短,动则喘甚,气不得续等肾阳衰的喘证。

治宜温肾纳气,临床常用肾气丸合生脉散(熟地、淮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熟附子、肉桂、五味子、党参、麦冬)。这是治下、治肾、治虚的,故说“肾喘为虚,内伤之喘治肾”。

03

鼻塞治心,耳聋治肺

鼻为肺窍,鼻塞一般多治肺。

但鼻与五脏皆有联系,与心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临床上有考虑“鼻塞治心”的必要。

《素问·五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则鼻为之不利也”。《难经》也说:“心主臭,故今鼻知香臭”。

《东垣十书》还认为鼻与肺和心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书中说:“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

《证治准绳》又认为鼻属手太阴肺经,又属手少阴心经。《类经》有“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所谓心系者,一为心上通于肺,二为心由肺叶而下,与肾相通。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宗气是贯心脉而通气息之道的。临床上治疗鼻塞一般以宣达肺气为主,而“鼻塞治心”,则是宣通心阳以达肺窍的一种治法。

如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的鼻流清涕,则是通过调营卫,通心阳,从而达到解除鼻塞作用。所谓通心阳,达肺气,就是在“用”字上着眼。

肾开窍于耳,耳聋耳鸣,一般多治肾。

但耳与五脏皆有联系,与肺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临床上也有考虑“耳聋治肺”的必要。

《难经》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王冰进一步解释说:“手太阴肺之脉,其络会于耳”。

《东垣十书》认为耳和肺的关系又为“体”和“用"的关系,书中说:“耳之体属肾,用属肺”。

《证治准绳》指出:“耳属足少阴肾经,属手少阴心经,又属于手太阴肺经。”

这些论述,不仅说明耳为肾窍,耳与肾有联系,而且也说明与肺也有密切联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这又进一步说明耳与五脏皆有联系,故邪在脏腑或经脉,或脏腑经脉气血虚,皆可以导致耳聋耳鸣。

“耳聋治肺”,是耳聋耳鸣的治法之一,临床应用时,要认真考虑“清阳出上窍”,“耳目受阳气以聪明”的原因,一般在“用”字上着眼,其具体应用上有补脾益肺、宣发肺气、通心阳、达肺气等等。

注:本文选摘自《林沛湘——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林寿宁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年10月。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证候学》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22卷高清PDF免费下载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中医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费下载

中医在线视频课程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高清舌诊图谱(收藏)

                .

更多内容尽在文章排行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ouzuxuanajh.com/mlszx/9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