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茅,药用来源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干燥根茎。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区以及台湾,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根茎含仙茅甙A、仙茅皂甙、仙茅素、仙茅皂甙元、仙茅萜醇、丝兰甙元,具有温肾阳壮、祛除寒湿的功效,适用于阳萎精冷、小便失禁、脘腹冷痛、腰膝酸痛、筋骨软弱、下肢拘挛、更年期综合征。
1.温脾止泻
仙茅辛热,与白术,干姜,力参同用,或是用来泡酒,有助于驱寒止泻,增进食欲,适宜于调理寒湿痹痛,四肢不温等症。
2.调节内分泌
更年期妇女内分泌紊乱,体内次雄性激素比例失调,用仙茅,淫羊藿与巴戟天,之母同用,既能改善症状,又能使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同时得到提高,延缓内分泌功能衰退。
3.强筋健骨
仙茅辛散燥裂,既有补肾阳功效,亦有强筋骨的作用,与杜仲,独活,附子同用有助于改善腰膝冷疼,筋骨痿软无力等症状。
4.温肾壮阳
仙茅与熟地,淫羊藿,枸杞,山萸肉等同用可改善肾阳不足之症,调理阳萎精寒,遗精早泄等症。与枸杞子,车前子,生熟地同治疗肝肾亏虚,须发早白,视力昏花症状。
营养价值
仙茅根茎含仙茅甙A、地衣二醇葡萄糖甙、地衣二醇-3-木糖葡萄糖甙、仙茅皂甙、仙茅素、仙茅皂甙元、仙茅萜醇、丝兰甙元,又含环木菠萝烯醇、β-谷甾醇、豆甾醇、三十一烷醇,以及多种长链脂肪族化合物。
1、仙茅水提物有促进抗体生成并延长其功效,仙茅甙促进巨噬细胞增生并提高其吞噬功能,可认为有增强免疫功能。
2、仙茅所含的石碱,给予大鼠腹腔注射5mg/kg,可显着延长其条件反射的潜伏期,使阳性条件反射部分消失而后恢复,给小鼠注射2mg/kg,有显着的镇静作用,剂量为12mg/kg可延长戊巴比妥的催眠时间,并有显着的镇痛和解热作用。
3、%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史氏、福氏、宋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4、仙茅的丙酮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瘤有抑制作用。石蒜碱能抑制小鼠腹水癌细胞的无氧酵解,但不影响其气化有呼吸,由于癌细胞一般以无氧醇解为能量的主要来源,可认为仙茅对癌细胞的糖代谢有一定干扰功效。
三叶青又名金线吊葫芦、蛇附子、土经丸、石老鼠,其全草均可入药,以地下块根药用效果最好,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消炎止痛、祛风化痰、理气健脾等功效,常用于小儿高热惊厥、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肝炎、病毒性脑膜炎、毒蛇咬伤、扁桃体炎、蜂窝织炎、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形态特征
草质藤本。小枝纤细,有纵棱纹,无毛或被疏柔毛。卷须不分枝,相隔2节间断与叶对生。叶为3小叶,小叶披针形、长椭圆披针形或卵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3厘米,顶端渐尖,稀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基部不对称,近圆形,边缘每侧有4-6个锯齿,锯齿细或有时较粗,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5-6对,网脉两面不明显,无毛;叶柄长2-7.5厘米,中央小叶柄长0.5-1.8厘米,侧生小叶柄较短,长0.3-0.5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花序腋生,长1-5厘米,比叶柄短、近等长或较叶柄长,下部有节,节上有苞片,或假顶生而基部无节和苞片,二级分枝通常4,集生成伞形,花二歧状着生在分枝末端;花序梗长1.2-2.5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2.5毫米,通常被灰色短柔毛;花蕾卵圆形,高1.5-2毫米,顶端圆形;萼碟形,萼齿细小,卵状三角形;花瓣4,卵圆形,高1.3-1.8毫米,顶端有小角,外展,无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盘明显,4浅裂;子房陷在花盘中呈短圆锥状,花柱短,柱头4裂。果实近球形或倒卵球形,直径约0.6厘米,有种子1颗;种子倒卵椭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圆钝,表面光滑,种脐在种子背面中部向上呈椭圆形,腹面两侧洼穴呈沟状,从下部近1/4处向上斜展直达种子顶端。花期4-6月,果期8-11月。[1]
生长环境
生物学特性:喜凉爽气候,适温在25℃左右生长健壮,冬季气温降至10℃时生长停滞。耐旱,忌积水。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含腐殖质丰富或石灰质的壤上种植为好。
三叶青的耐阴性强,抗病、少虫害,十分耐寒。可塑性强。阴湿的室外环境可铺地栽植,成活率、覆盖率很高,生长速度快。
分布范围
产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山坡灌丛、山谷、溪边林下岩石缝中,海拔-1米,因产地不同,其形状、药性会略有差异
药用价值
中药材三叶青的用药部位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三叶青的块根、果实或全草,全年可进行采收,晒干或鲜用均可。其性平、味微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等功效,主治毒蛇咬伤、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跌打损伤、小儿高热惊厥等疾病。
1.治疗病毒性脑膜炎:取干燥块根,成人5钱,小儿3钱,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例,服药3剂后86.5%的病人症状体征即行消失,服4剂后全部治愈。但停药后每易复发,故治愈后须连续再服几帖以巩固疗效。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此外,该品也可应用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黄疸型肝炎等。
2.治疗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肠炎、胆道感染及眼睑蜂窝织炎等感染性疾病:取三叶青块根加工制成注射液,每支2ml,每1ml含生药2g。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天2-4次。共治84例,除胆道感染曾合并应用清热利胆中草药外;其余均以三叶青为主,部分曾加用对症治疗,结果治愈52例,好转12例,无效20例。[2]
3.预防及治疗癌症:取3年以上成熟期,个体饱满无皱皮,肉质呈银白色块根,低温冷冻干燥后进行,目破壁处理,制成饮片,每包2g,每日三次,每次一包。年3月至年3月对例患恶性肿瘤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完全缓解52例,缓解部分缓解共计94例,总有效率为78.33%。
一、与清热解毒类中药的区别
一般的清热解毒药如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是以毒攻毒,都有毒性,而三叶青长期食用是安全无毒的;一般的清热解毒类中药食用后胃口差,而三叶青具有理气、健脾、开胃的功效;一般的清热解毒药不具备提高免疫的功能,三叶青能增强人体免疫,不但能提高细胞免疫,还提高体液免疫,即促进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成,诱发肿瘤坏死因子。
二、与金丝吊葫芦大有不同
三叶青也叫金线吊葫芦,长三瓣叶,生长于阴湿处,块根颗粒小于鹌鹑蛋或相仿,切面为粉白色,横切面见粘液细胞,性凉无毒。金丝吊葫芦为豆科植物,开花结豆荚,别名也称三叶青,又称土儿,长5-7枚小叶,生长于田埂上,块根颗粒大小与土豆相仿,切面为粉红色,横切面未见粘液细胞,性平,有小毒。
三、属葡萄科藤本植物
三叶青属葡萄科藤本植物,生于山谷疏林中或石壁阴湿处,性凉、味甘、无毒,主要以块根入药。《贵州草药》载三叶青有散热、理气、补脾的作用,主治高热、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肝炎、胃炎、子宫颈炎、淋巴结核、败血症及病毒性脑膜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三叶青提取物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栽培技术
用打插繁殖。于春、夏季进行扦插,以春季较好。选择健壮的枝条,剪成长12-15cm的插穗,斜插入苗床,入土深度为技条的2/3,插后压紧;浇水保湿。插后约30-40d,长根出叶时即可定植。按行株距cm×cm开穴,每穴栽2-3株,压紧,浇足定根水。此外,也可以用种子繁殖。
田间管理中,当藤蔓长到35-40cm时,搭架引蔓攀援。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泼施人粪尿或化肥为主。秋、冬季开环状沟施堆肥或厩肥,并进行培土。冬季适当剪去过密弱枝和枯枝。
病虫害防治方面,叶斑病,为害叶片,可用65%代森锌55-倍液或1:1:的波尔多液防治[1]
块根呈纺锤形、卵圆形、葫芦形或椭圆形,一般长1.5-6cm,直径0.7-2.5cm。表面棕褐色,多数较光滑,或有皱纹和少数皮孔状的小瘤状隆起;有时还有凹陷,其内残留棕褐色细根。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而粗糙,类白色,粉性,可见棕色形成层环。气无,味甘。[4]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薄,细胞常4-5层。皮层散有直径96-μm的粘液细胞,细胞内有长57-65μm的针晶束,部分皮层细胞含棕色物。韧皮部细胞较小,排列紧密。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少;常数个相聚,径向排列,周围常有木纤维,射线宽阔,也散有含外晶束的粘液细胞。该品基本薄壁细胞多充满淀粉粒。[4]
常用选方
1、治小儿高热惊厥:石老鼠根一钱,钩藤二钱,七叶一枝花根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2、治小儿风热,惊风和疝气痛:三叶青块根三至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3、治肺炎:石老鼠根、瓜子金、枸骨根各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4、治肝炎:石老鼠根五钱,虎刺根、茜草根各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5、治银环蛇咬伤:石猴子全草或块根,加冷水捣烂成浆,内服五钱,外涂擦伤处,此为主药。再用叶上针煎水,冷却后外洗,并内服适量,服药后只能饮冷水,不能饮热水。(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治蛇咬:一、银环蛇咬伤:有角乌蔹莓块根二至三个捣烂,剪去头发,敷头顶囟门处(百会穴)。二、五步蛇咬伤:有角乌蔹莓块根五钱至一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治痈疖疔毒,蜂窝织炎,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等症:鲜雷胆子和水或酒磨成粘糊,涂擦患处,或以纱布蘸药液湿敷,日三至四次。凡属口腔、阴囊等薄嫩皮肤处以水磨较好。(湖南《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8、治哮喘:石老鼠根、贝母、桔梗各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9、治跌打损伤:石老鼠根一两,研末,黄酒送服。
10、治外伤出血:石老鼠根适量,晒干研末,撒敷包扎。(⑧方以下出《江西草药》)
[1]三叶崖爬藤TetrastigmahemsleyanumDielsetGilg中国植物志[引用日期:-12-05]
[2]杨雄志.中药三叶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吉林中医药,,(06).[引用日期:-12-12]
[3]三叶青预防和治疗肿瘤胡馨尹[引用日期:-12-12]
[4]黄成勇,辛宁,石艳辉.三叶崖爬藤的显微鉴别.中药材,,(08).[引用日期:-12-12]
地牯牛,中药名,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的功效,常用于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
地牯牛的来源
地牯牛图片
中文名:地牯牛
拼音:DìGǔNiú
英文名:antlion
地牯牛的别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虫、沙谷牛、沙牛、蚁狮、金沙牛、地拱、沙猫。
地牯牛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
地牯牛味辛;咸;性平;有毒。归胃、肝、膀胱经。
1.《本草拾遗》:"有毒。"
2.《陆川本草》:"平,淡。"
3.《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有毒。"
内服:研末,地牯牛1.5-5g(或3-10只)。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中医认为地牯牛具有通淋,截疟,软坚消症,拔毒去腐的功效,常用于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阴疽久溃不敛。现代用于治疗肾结石。
1.《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窃,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3.《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4.《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5.《四川中药志》:"治瘴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地牯牛的图片?地牯牛的药用价值
?????地牯牛的功效与作用?地牯牛的养殖
黄足蚁蛉,体长32mm,翅展73mm。身体瘦长,似晴蜓。头宽于前胸,两复眼褐色,头黑色,口器黄色,触角棒状黑色,柄节黄色。
前胸黄色,背面有两条宽的褐色纵带,前胸有黄色长毛。中后胸黑色,明显大于前胸。足黄色,并有黄色长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质柔弱。
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相似,翅脉黄色。腹部暗褐色。幼虫形似蜘蛛,体长6-18mm,土黄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纹;
身上有散生和丛生的黑褐色硬毛,头部有1对钳状的颚,无翅,胸足3对,腹部较大。
中药地牯牛的性状鉴别
地牯牛图片
地牯牛,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潜伏穴底,待小昆虫堕入,即捕食,分布于华南及台湾、四川等地。
地牯牛在春、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地牯牛虫体呈圭黄色及污褐色,多为半透明的躯壳,内脏部分极少,体上有黑褐色的花纹。
地牯牛的附方应用
地牯牛图片
1.治疟疾:地枯牛十一个。兑酒吞服,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一次。慢性疟疾,得服一星期。
2.治小儿疟疾:地枯牛七个。炒香为末,开水吞下。
3.治疔毒:地枯牛七个。以六个捣绒敷疔顶,另一个不捣放疔头上,用布包好。(①方以下出《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4.治瘰疬破烂: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许,捶烂敷疮,用膏药盖之。(《生草药性备要》)
5.治竹木刺及铁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处。(《四川中药志》)
滇白珠,常绿灌木。树皮灰黑色。叶卵状长圆形至长卵形,革质,有香味,先端尾状渐尖具尖尾,基部钝圆或心形,边缘具锯齿。浆果状蒴果球形,黑色,5裂;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11月。产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枝、叶含芳香油,全株入药。具有毒性及药物作用。
中文学名滇白珠别名满山香、老鸦泡、透骨草拉丁学名GaultherialeucocarpaBl.var.crenulata(Kurz)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五桠果亚纲目杜鹃花目科杜鹃花科亚科白珠树亚科属白珠树属种滇白珠分布区域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体征常绿灌木。树皮灰黑色。叶卵状长圆形至长卵形,革质,有香味,先端尾状渐尖具尖尾,基部钝圆或心形
收起?
形态特征
滇白珠
常绿灌木,高1-3米,稀达5米,树皮灰黑色;枝条细长,左右曲折,具纵纹,无毛。
叶卵状长圆形,稀卵形、长卵形,革质,有香味,长7-9(-12)厘米,宽2.5-3.5(-5)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尖尾长达2厘米,基部钝圆或心形,边缘具锯齿,表面绿色,有光泽,背面色较淡,两面无毛,背面密被褐色斑点,中脉在背面隆起,在表面凹陷,侧脉4-5对,弧形上举,连同网脉在两面明显;叶柄短,粗壮,长约5毫米,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序轴长5-7(-11)厘米,纤细,被柔毛,花10-15朵,疏生,序轴基部为鳞片状苞片所包;花梗长约1厘米,无毛;苞片卵形,长3-4毫米,凸尖,被白色缘毛;小苞片2,对生或近对生,着生于花梗上部近萼处,披针状三角形,长约1.5毫米,微被缘毛;花萼裂片5,卵状三角形,钝头,具缘毛;花冠白绿色,钟形,长约6毫米,口部5裂,裂片长宽各2毫米;雄蕊10,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短而粗,花药2室,每室顶端具2芒;子房球形,被毛,花柱无毛,短于花冠。
浆果状蒴果球形,直径约5毫米,或达1厘米,黑色,5裂;种子多数。花期5-6月,果期7-11月。?
分布范围
滇白珠
产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从低海拔到海拔米左右的山上均有分布。在本属中,本变种分布很广,个体数量很多。?
主要价值
TòuGǔCǎo
滇白珠的全株。
洗净,晒干,切碎用。
辛、苦,温。有小毒。
归肝、肾经。
祛风除湿,解毒止痛。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
2~3钱,煎服。外用适量,煎汤熏洗患处。
用治风湿痹痛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可配合五加皮、忍冬藤、油松节、威灵仙要同用。对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或妇女经闭不行,可配合当归、桃仁、泽兰等药同用。此外本品还可治疗疮疖痈肿、蛇虫咬伤,可用鲜草适量,打烂外敷。
《全国中草药汇编》?
研究滇白珠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①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②山萘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③龙胆酸甲酯、④水杨酸甲酯、⑤白珠树苷、⑥滇白珠素A、⑦滇白珠素。